王偉雄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哲學教授。
2014-1-7 16:17:41
為何鬥早起跑?答案看似很簡單:因為那些家長相信越早起跑越著數,將來跑贏的機會隨之提高。然而,這引發兩個問題:
一、他們為何有這個想法?
二、這想法對嗎?
第一個問題不難回答,相信很多人的了解和我的差不多。香港到 1962年仍然只有一間正式的大學,入大學是難乎其難的事,但那時的家長大多是中國大陸來的新移民(不少還是偷渡的),教育程度不高,經濟條件不好,子女能完成中學,找到一份入息過得去的工作,已心滿意足;假如能讀上大學,可算是光宗耀祖了。時移世易,現在的家長大多有大學程度(或以上),對子女的期望高得多了,讀大學是指定動作;最好能到外國讀名牌大學,否則,在香港讀大學也要爭入最好的那兩三間。
幾十年前的家長沒有這種爭競之心,亦沒有期望子女成為「成功人士」(高薪厚職有車有樓等等);現在的家長既然視子女求學之路為競賽,自然希望他們起跑就領先,由幼稚園開始便要入「最好」的學校,而所謂「最好」,就是最有名、考試成績最好、最能幫助學生將來考入「好大學」的。
有求就必有供,學前預備班應運而生,幼稚園為了迎合家長,也刻意將課程內容越弄越深,從前二三年級才學的東西,現在幼稚園就教;苦了的,當然是那些三幾歲的小孩,應該是透過玩耍來學習的年紀,卻要計數背書串生字,做不好還隨時會挨罵。
除了子女的學業,這些家長在其他方面也不甘後人,於是乎小孩子們便被逼學鋼琴或小提琴、繪畫、芭蕾舞、外語、國際象棋等「高級」的課餘興趣,一星期七天塞得滿滿的乜班物班。假如學業成績不好,小學開始便要補習,以免落後;結果是小孩子比大人還要忙,談何快樂的童年?
(這個現象也許還有文化因素,例如在美國,華人聚居的地方也有類似情況,而印度人和韓國人比起華人亦不遑多讓;文化因素十分複雜,在這篇短文就不談了。)
至於是否越早起跑「勝算」越高,這個問題則不容易回答了。假如「跑贏」只是指學業成績優異、最後考入名牌大學,那我不敢說從小「死催爛谷」對所有孩子都沒有效 — 也許有些所謂「尖子」真的是這樣煉成的。可是,我卻親眼見過一些小孩子被父母這種「贏在起跑線」的育兒方法弄得完全失去學習興趣,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的學習,都視為苦差,想盡辦法逃避,學習表現毫不出色 — 的確是起跑得早了,卻依然是落後。
對於這類小孩,讓他們自然發展,輕輕鬆鬆地學習,效果會好得多。很多家長的問題,正是沒有考慮子女適合哪一種學習方式,以為鞭策一定收效;誰知人非草木,也非驢馬,應該是因材因情施教才對呀!
其實,怎樣才算「跑贏」,更加值得深思。喪失了童年的快樂,而且是人為、可避免的,你的人生不是已輸了一大截嗎?如果為了「贏在起跑線」而付出了這個沉重的代價,最後還是達不到目標,那就更可悲。學業成績一般,讀的大學不是名牌,沒有成為「成功人士」,難道就等於是失敗的人生?這是多麼狹隘的人生觀!
我不是在唱高調,不是鼓吹甚麼一簞食,一瓢飲,於陋巷也可自得其樂;我當然知道,捱窮,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很慘的。我想指出的只是:不同的人,可以過截然不同的生活,而各自愜意;父母不必為子女的將來過份籌謀,以致硬將他們壓入不適合的模子裏,因愛成害。事實上,不少孩子正受著這種傷害。
原文刊於作者博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