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亦生
《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的專欄作家,喜拆解金融經濟現象,以獨立身份月旦上市公司表現,不人云亦云鸚鵡學舌,下筆秉持「我有我態度」,既視曼聯不來港上市為美事,又把TVB列為香港三害之列。
2012-8-2 7:36:35
東吳在氣氛不佳的情況下,向市場伸手集資約 1.38 億元,但估計上市洗費最少也要 2000 萬元。集資額如此低,卻要負上如此高成本,如此上市對公司究竟有何裨益?這絕不是個別例子。去年上市後大跌的半新股——豪特保健(6880)種種上市費用亦佔集資額近三成。以上新股「說得出」的上市費用,佔集資比例之高令人咋舌,但有更多公司上市時,背後其實有些不能說的上市費用,一旦公開可能更令人驚訝。《新世紀》近月的報道就估計,在內地,每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平均要在「枱底」繳交 600 萬元人民幣的掩口費。
內地新股防抹黑 焗畀掩口費
內地上市公司素來良莠不齊,尤其是每年蜂擁上市的新股,遭內地財經媒體爭相揭發造假、瞞數之事不勝枚舉。本來有媒體監督,能增加市場透明度,實是投資者的佳音。但是個別內地媒體,面對上市公司的金錢誘惑,居然乖乖繳械,自動自覺抹去負面報道。結果內地公司為求上市,往往會預備不同名目的「掩口費」,分給缺乏操守的傳媒機構。
這些內地上市公司還會聘請財經公關專責分配油水。財經公關的費用往往以百萬元計,服務包括落廣告、危機管理等。所謂「危機管理」,就是碰上負面報道,公關專門與傳媒「溝通溝通」。何謂「溝通」?《新世紀》引述一家券商的投行總經理說:「我有一個客戶,遭競爭對手舉報,爆出很多負面新聞,最終花了 1000 多萬元抹平。」
劣股狂抽水 內地網民嬲爆
在歪曲的媒體生態下,逢有新股進場,媒體就慣性無的放矢玩踢爆,乘機撈油水;有問題的新股只要跟足「行規」付錢,就能夠過關上市。它們相互依賴,互相勾結。羊毛出自羊身上,新股上市胡混過關後,最後損失的只有投資者。上月中,有內地網民發起千萬股民聯署,強烈要求中證監叫停新股救市,控訴內地劣質新股無日無之地抽水,連累到中國股市表現差。行動得到了強烈響應,可知內地投資者累積怨憤有多厲害。
港交所(388)近年積極與鄰近地區爭新股市場的冠軍,可是有質素的新股買少見少,代價是招攬了大批濫竽充數的新股進場。證監會早前發表報告,關注到上市申請文件的質素欠佳,某些重大聲明的假設與事實不符。港交所口口聲聲關注新股質素。但這些關注無濟於事,新股繼續「盈警」連環爆。
我相信 , 香港新股的市場未必如內地般「黑」,但投資者不妨回顧一隻隻爆裂新股,上市前「唱紅」之聲總也不少。尤其是集資數千萬元的小型 IPO,在現時的低迷市況,極難吸引機構投資者,即使炒慣新股的投資大戶,也不容易落叠。為了完成 IPO,不少券商通過中間人,搵齊人頭,圍夠飛,準備足夠資金,確保 IPO 認購足額。在這個安排下,IPO 公司大股東很多時要給予各方人士資金上的方便,這是另一筆不會公開的支出。大股東自有辦法,在公司上市後上下其手,取回這些隱秘的上市開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