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29, 2014

Dem Beat _ 添馬男 _ 主場新聞

添馬男

八十年代畢業於港大,八九年六四時身陷北京前門人潮,從此對政治興趣不能自拔,在傳媒及政圈浮沉多年。獲損友邀請在蘋果撰寫專欄《中門大開》,決心闖入總部,用一本iPad,一枝筆及一張摺凳,揭露政治圈內「膠人膠事」,寸嘴得嚟又有根有據,開本地政治評論新風格。

2013-2-26 8:04:56

數學家丘成桐批評香港大學生重抗爭忽視讀書,引起年輕人熱烈討論,近日中大講師邵力競在《信報》撰文力撐丘成桐,指摘網民批評丘成桐係上綱上線,邵文指大學生學習態度欠佳,冇大冇細,上莊dem beat文化冇水平,一窩蜂起哄。其實丘及邵文章都問錯問題,自然得出了錯誤答案。

大學生hea住讀係事實,不少人無心向學亦係事實,但同佢哋熱衷搞社運,兩者並無必然關係。如果係廢柴學生,根本連社運也唔會參與,參加danso、校草選舉、玩dem beat好過,點會理乜嘢國教洗腦,坦白講,hea爆學生肯跟大隊參加社運,已經還得神落。

唔讀書與搞社運無關

無心向學同參加社運係冇因果關係,丘成桐連基本邏輯都搞錯,真正轉變原因係大學生今日已非社會精英。七、八十年代考入中大港大,自己會視自己為精英,對自己有一定期望,要玩得又讀得,搞社運、學生會、國事,邊個唔叻仔,GPA三點幾。即使為學生會工作而defer,亦會睇好多書,至少要扮勁,開口埋口講到幾句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呢種精英心態係鞭策學生向上原動力。

今日大學普及化,雖然入港大、中大及科大仍然競爭激烈,但大學生身份已冇咗精英光環,佢哋亦當自己係一個普通人,對自己要求亦降低。佢哋最熱衷唔係上街反洗腦或撐長毛,而係去搞O Camp、做組頭、搞舍堂活動、上莊一齊做dem beat,dem beat係指大群學生在搞活動的時候,穿着代表自己屬會或學院T-shirt,然後一字排開,一邊用腳大力踩地,用手配合打拍子,另一邊大聲叫喊口號,一大班人玩得好過癮,dem beat成為今日大學生文化代表。我同代不少大學教授對dem beat文化不以為然,認為幼稚兼低能,又擾民,但學生卻樂此不疲。

呢種大學生的中學生化現象,由港大至樹仁都一樣,而積極投入社運、關心社會那一班,反而係最覺醒、最有社會意識的學生。丘成桐唔好搞錯,屬會上莊、玩O Camp、做組頭、dem beat全部同抗爭社運無關。

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

星期六, 12月 27, 2014

變天 _ 主場新聞 House News

添馬男

八十年代畢業於港大,八九年六四時身陷北京前門人潮,從此對政治興趣不能自拔,在傳媒及政圈浮沉多年。獲損友邀請在蘋果撰寫專欄《中門大開》,決心闖入總部,用一本iPad,一枝筆及一張摺凳,揭露政治圈內「膠人膠事」,寸嘴得嚟又有根有據,開本地政治評論新風格。

2012-9-10 11:13:48

執筆時立法會選舉仍未完,我冇水晶球,難準確估計議席,但議會形勢相信不會有巨變。泛民佔不過半,但保住關鍵少數,而未來四年議會抗爭會更激烈,民主黨及公民黨也會走得更激。原因非關人民力量,而係反國教一役所展示公民社會力量,將主導未來政局,大象出來了,就唔可能返轉頭。

反國教運動,改變了八十年代以來,由社會派學運人士所確立的社運模式。當年港大社會派學生楊森、李永達、單仲楷等人,確立八十年代社區運動維權工作,包括約見官員、召開記者會,再閉門斟數。整個民主運動都是建立在一條務實的社運路線上,即借港英代議政制開放,進入建制霸位,打位置之戰,爭取幾多得幾多。

八十後借力新媒體

在回歸後,民主黨務實主義已不斷受挑戰,社運團體認為他們脫離群眾,變得高高在上,而新崛起的公民黨,比民主黨更精英。但03年7.1遊行後,公民社會已出現質變,跟住八十後一代發動的天星、皇后保育運動、六四的20周年祭、反高鐵運動,已一步一步成熟起來。學民思潮,就是八十後社運所結的果實。八、九十後社運同民主派群眾運動最大分別,是Back to Basic,信任群眾,以一種「致命的認真」去鬥爭,不迷信形式及主流媒體。

政府之所以低估7.29反國教大遊行之形勢,係林鄭自天星、皇后保育交手之來,從未認真了解八、九十後社運人士究竟係怎樣一群,林鄭自認七十年代社運學生,應熟悉社會派出身的民主派人士,但八、九十後比民主派更相信理念,更認真地組織群眾,更懂得用新媒體擴大影響力,對林鄭來講完全陌生。

你以為搞個委員會,就會吸納反對派,對民主派OK,對八十後唔OK。林鄭,唔該你睇清楚學民思潮絕食宣言,用北島新詩做Sound Bite,開學絕食佔領,用上魯迅《鐵屋中的吶喊》,包圍佔領總部一星期,充滿激情,有快樂,冇悲情,係一個全新群眾運動面貌。成功將社運定性為「型」、「有品味」。你靠CCTVB,八十後有「獨立媒體」、「陽光時務」、「主場新聞」、fb分享。

香港將來,係有希望,23條、2017假普選若發生,大象群定必出動。因香港人變了!

添馬男

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10/18012348

星期三, 12月 24, 2014

行街市的12大理由 _ 周兆祥 _ 主場新聞

周兆祥

是的,阿祥不折不扣為愛輕狂。愛的,是眾生的存活權利,更是真理公義。無悔當年不知就裡由天真浪漫灑脫的黃毛小子,搖身一變成了江湖近年來本地社會最高調狂妄敢作敢為的綠色文明轉化戰士。

2012-9-27 8:09:27

想實踐綠色生活,由今天開始,盡可能不踏進超市、連鎖商號、多多光顧街坊小店,多多去街市。理由:

1. 省錢:光顧街市和小店舖買食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一般平均便宜兩三成。再加上少買不必要的東西,節省更多。(超市用盡手段引誘大家買不需要又不便宜的貨品,防不勝防。)

2. 健康:超市的食材特別多加工,而且不及街市的新鮮。時常食用超市買回來的加工食品,吸收食物添加劑特別多,營養又少。

3. 環保:超市的貨品往往過份包裝,又從世界各地運來(碳足印特別厲害),而且大集團用種種方式迫使生產商用污染的、破壞大地的方式來種植、製造。

4. 支持本地經濟:街市及小店舖較多本地和鄰近地區生產的貨品,我們購買這些,這是令本地本區增加就業,供應更好的東西給自己。

5. 多選擇:超市供應的貨品長期千篇一律,由小數供應商包辦,遠遠不及街市及小店舖的來源多樣化,入貨憑老板的心思、喜好、眼光、想像力。

6. 自主:街市及小店舖比較能夠按照個別顧客及社區的主觀意願入貨,去超市購物只是集體由大集團控制吃甚麼用甚麼。

7. 支持創意:小店舖及街市攤檔的老闆能夠供應自己用心思製造或種植生產的貨品,充滿本地特色,切合本區口味及需要,我們多多光顧,就是推廣發揚本地的文化。

8. 人情味:超市的職員通常不易熟絡建立交情,小店舖及街市攤檔不但個個有特色,而且隨時打好關係,多多照應,有傾有講,互相關懷、支持。購物更多樂趣與溫情,生命添上暖意。

9. 輔導諮詢:一個小店舖一個攤檔不單是商業交易場所,還往往是心理輔導、健康輔導、生命教育的前線服務站。

10. 增廣見聞:小店舖及街市攤檔的東主往往提供各式各樣的貨品使用資訊,及解決生活問題的好主意,這是寶貴好用的附加價值。

11. 慈悲:超市的貨品在整個生產、加工、運輸、展銷過程中,特別剝削員工、殺害大地無數生靈、製造國際間及社區上的悲慘事件,令無數人及動物受害。

12. 抗拒集團霸權:超市不但由財雄勢大的利益集團運作,而且必然與跨國公司關係千絲萬縷,合力操縱經濟民生,導致生靈塗碳惡化。每次我們光顧小店舖上街市,就是減少全球化的惡勢力囂張,以實際行動支持自己的社區發展本土經濟,爭取生活上的真正自由自主。

本文電台版/轉載自:流動生命

星期二, 12月 23, 2014

蠢蛋‧劣幣‧梁振英 _ 李鴻彥 _ 主場新聞

李鴻彥

鏡子裏的陌生人,較常呈現的是過去現在於《新報》、《文滙報》、《明報》、《信報》及《now寬頻電視》的打工仔身份,輔以筆名爬格的專欄作家身份,偶爾文藝,戲書相畫劇。對看似複雜乏味,被稱為憂鬱科學(Dismal Science)的經濟學興味盎然。 以普選評議員身份肩任學生會評議會主席的大學年代,明白立法、行政、仲裁與傳媒四權分立相互制衡的重要,被第四權灌溉成長、分裂的陌生人。

2013-2-26 17:38:46

「Smart people don't think others are stupid.」對全球網上最大獨立音樂銷售商CD Baby的創辦人Derek Sivers而言【註一】,蠢蛋不存在,存在的或許只有計算錯誤、高估自己,甚至思維理念完全不一樣的人。聰明人不會認為對方愚蠢,真正的愚蠢莫過於將對方不合理、光怪行為簡單地定性為愚蠢,結果?忽略對方一舉一動背後的動機、理念。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向《信報》發出律師信,要求撤回練乙錚評論文章及道歉,一石引來千重浪,寒蟬變夏蟬,喘鳴不已,當中不乏訕笑梁振英向傳媒開火乃愚昧至極。梁振英蠢?

談梁振英愚蠢與否前,不妨看一齣Cult片,由Mike Judge執導的美國獨立電影《蠢蛋進化論》(Idiocracy)出發。加州大學物理系畢業的Mike Judge拍攝不少獨立及商業電影,較著名的要數2001年的《非常小特務》(Spy Kids),不過爭議性較大的要數《蠢》片。

《蠢》講述兩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軍方圖書館管理員Joe Bauers與妓女Rita,參與軍方一項冬眠實驗計劃,結果意外地在500年後才蘇醒。500年後是怎樣的世界?由於智商高、聰明的美國人擔心下一代,不願生育,結果智商低的蠢人不斷繁殖生育下一代,令整體智商500年來不斷下降,智商只有100的Joe及Rita成為最聰明的美國人,最終Joe利用普普通通的智商避開種種危機,並因為成功解決糧食危機而當上總統【註二】

電影內容極盡諷刺,將美國時下的反智文化大玩特玩,懂思考勤力讀書的人不受歡迎、沒有人會考究事情的因果關係、暴力色情商業化通俗化大行其道、廣告口號成為大眾的口頭蟬甚至「玩閹」(無故襲擊對方下體)等等。電影在2005年拍攝,不過片中描述的反智文化卻出奇地適用於今天的香港社會、政壇甚至政府組織上,特別是任你嘻笑怒罵肆意惡搞,蠢蛋總不意識、不認同自己是蠢這一點。

導演Mike惡搞投資者霍氏電影而導致電影被封殺無緣公演,只是《蠢》片推出DVD時仍然受到關注,成為Cult片代表。電影以低俗諷刺帶出兩個簡單道理:人類在缺乏天敵下物競擇不再適用;以及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good money out of circulation),聰明人自然而然被蠢蛋驅逐。

劣幣驅逐良幣今天已被廣泛應用,當中不乏有趣的描述:面對「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公營機構,勤力、學歴高、智商高的打工仔要麼被排擠出機構,要麼下流成為「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蘋果日報》專欄作家李怡則以排隊坐巴士為例,乖乖排隊坐巴士的上下班族被人打尖下,規舉排隊者遂買少見少,被驅逐出去【註三】

與其單純地將梁振英不合邏輯有違常理的行為,簡單批評為愚蠢,將之定性《蠢》片中500年後反智通俗的蠢蛋,或金銀含量較低的劣幣較為恰當。梁振英上台之初,言之鑿鑿地強調沒有「五司十四局」會拖跨政府運作,結果?莫視民意大象在爭議聲中強推國民教育,結果?委任對土地政策教育政策一曉不通、不被選民接納的落選議員為司局級官員,結果?遑論向傳媒「挑機」。

凡此種種引起的結果均令人費解,上述與地產商不配合、刻意刁難無關。以不斷愚昧一再愚昧,去解釋一個在互揭陰私相互批鬥的選舉中上位的人,倒不如相信某人與你我根本理念徹頭徹尾的不同,猶如本地人不會明白,為甚麼遊客不在餐廳洗手間小便而在餐桌附近解手;正如習慣慢活的法國人不會明白,為甚麼你我會在徐徐移動的扶手電梯中來回奔跑。

相同的面孔,骨子裏接受的教育,信奉的教條、盡忠的(地下)黨派與普遍香港人完全不同,一如相同面值相同外表,金銀含量卻大大不同的劣幣一樣。

關鍵是此劣幣帶領的香港正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像,相同的面孔,價值觀完全不同的劣幣,正充斥香港政壇、香港社會、大專院校。你想見到大學學生會會長不是服務學生,而是以為國家服務為競選目標?你想見到地鐵巴士海洋公園內明言關愛座不得打尖(此前鮮有想過自覺的讓坐要明文規定)?你想見到500年後的香港,充斥反智的蠢蛋?

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與溫水煮蛙相似,發現良幣開始四竄移民、開始離開政壇或政府團隊時經已太遲。是否接受核心價值完全相反的劣幣在市面流通?4個月便有機會發聲,否則可見的將來,身處政府的良幣要麼「同流合污」,要麼提早解甲歸田。

關於蠢人、關於梁振英,或許拿破崙(Napoleon)的名句更加適用:「Never interrupt your enemy when he is making a mistake.」讓蠢蛋繼續蠢下去,讓劣幣的金銀含量繼續轉差,皆因只有劣幣的金銀比例降至民眾忍無可忍,歷史上鮮有的良幣驅逐劣幣才會發生,屆時中央或被迫重新洗牌,打造出另一批金銀比例較佳的劣幣。

星期四, 12月 04, 2014

賈選凝背後的林沛理 _ 煩西 _ 主場新聞

煩西

一條冷眼旁觀的蛋散。

2013-2-27 0:28:22

藝發局藝評獎評審林沛理和得獎者賈選凝

賈選凝批評《低俗喜劇》的文章獲藝發局藝評金獎五萬獎金,裡面「香港對於內地人來說只代表三級」的講法,引起洗版怒潮。十萬蚊買激心,就算平日只睇C9劇和韓劇的香港人,都會大喝一聲「乜料呀?!」

人腳問題

先睇狂鬧聲中,黃世澤博客第一時間探討本次評獎的評審背景,將矛頭指向評審中林沛理、邱立本、潘麗瓊三人,講到好激,指林邱二人是「賣港賊」,潘則是「梁粉」。這種以背景為先的政治陰謀論是否成立,在此尚未有足夠資料評論;但黃世澤順便指出了較能成立的一點:「賈小姐、邱立本同林沛理,都係《亞洲週刊》專欄作家或編輯人員。」所謂近親繁殖,公信成疑。

查看藝發局網頁,這樣一個獎金豐厚的比賽,只能招收到60份參賽作品,其實都可謂失敗,藝發局卻說「是次比賽反應十分熱烈」。行內人心裡第一時間浮起疑問:這60份作品,會不會還是因為收稿不足,而向相熟、有機會有興趣參賽的人士招手,才能收到這個數目的?單看獲獎者,金獎的賈選凝和銅獎的梁偉詩都已經是成名、在大眾媒體上有發表往績的作者,評審要在行文中認出作者實非難事。一般比賽基本的倫理是「糊名」以求公平,但在這樣小圈子的比賽中,其實做不到。

藝發局本屆的藝評範疇民選代表,因為無人參選而懸空,藝評組的主席林沛理是由局方指定的。林沛理前幾年搞了藝評雜誌《MUSE!瞄》之後聲名鵲起,擔任主席本屬合理。不過,林上台之後,藝評組曾有一單「羅爆」而下落不明事件,且從藝評雜誌的評審歷史講起。

錢從何來

江湖傳聞,2008年來獲大額資助的《文化現場》,因為曾刊出特輯批評康文署撥資的「LV包起藝術館」展覽(原名:「路易威登:創意情感」),因而2010不獲續約。2010年ADC受《文化現場》炮轟時,曾表示要「讓其他有興趣營辦藝評雜誌的機構同樣有申請資助的機會」,而將藝評雜誌重新作公開招標。結果,民間有十多份藝評雜誌申請書「入紙」參選,江湖上百蟲湧動,百家爭鳴,林主編的《MUSE!瞄》亦有參加。甄選在林沛理上台前展開,但林上台後,到底如何處理主席身份(主席為當然評審)與入紙參加者的身份衝突?外人不得而知,總之明明有十多份藝評雜誌計劃書參選,到最後卻沒有一份獲選,簡直係暗示「你地就係無人配搞藝評雜誌!」文化界熱血人白白浪費心力,蒙羞受辱。

此後又有傳聞,說ADC要自己辦藝評雜誌,而主理人就是林沛理!參選者之一坐了主席位,人人無得搞而佢有得搞雜誌,如果成真,也算一大醜聞!也許ADC自己也知太過分,最後藝評雜誌不了了之,林沛理則在牛津出版社全職工作。有理由相信,今次讓這麼多網民上晒頭的肥水藝評獎,乃係藝評雜誌泡湯後所剩下來的資助,趕在任期完結前用晒佢。

有人推想故事版本:臨急臨忙,宣傳不足,邀自己友頂數,結果出來,觸動香港人神經,比賽本身沒有公信力、私相授受的一面就暴露出來。小圈子,沒有公信力,只能激怒眾人,不能服眾。藝評比賽本是文藝青年知識青年的福音,對於藝術和社會本該是好事,但因為主事者的視野不足,就壞了大事。

路線錯誤

怎麼視野不足?其實藝發局的藝評小組一向有門檻,它的選民必須是國際藝評人協會成員,走專業精英路線。但是,今次藝評比賽,卻冒險「走向大眾」:招稿要求中寫明「參賽文章應以普羅大眾為目標讀者,為大眾提供知性的內容,引導他們欣賞文化藝術。文字應盡量淺易生動,避免使用太多深奧的專業詞彙及予人艱澀難懂的印象。」這種走向大眾的結果,就是評出沒人覺得值五位數字的得獎者。網民說賈小姐的文章如中學生功課可能mean左D,但這三篇得獎文章的水平,在報紙、雜誌、網絡、豆瓣等地算係二線尾三線頭,一地都係呢個LEVEL,更好睇更有料者車載斗量。文章寫成這樣,不單是參賽者問題,也是機制本身的問題。

有謂,ADC中藝評小組是最後一塊「精英的淨土」,現在招牌是砸了。點解走向大眾都走得咁蠢架呢?江湖傳聞,林沛理一直用「占飛」之名在信報撰文,尖酸刻薄犯眾憎;今次可謂衰到應一應。

阿爺潛伏藝術中

最後我都要學一學黃世澤,提下大家左派潛伏疑雲。香港人以為文藝不重要,左派卻睬你都傻,緊守在這些文藝批款的肥缺,舔盡大水喉滋潤。好似梁振英,剛剛就給每個區議會一億撥款。(ADC全年都係得兩億幾,分給十幾個藝術範疇!)所以曾德成係民政事務局局長;所以ADC咁小型的選舉,左派種票勤過李克勤,投票日旅遊巴運來千百票。

有人小左ADC好多年,終於小到無氣。點解?當勢在西九,ADC就已經日暮西山,所得資源愈來愈少,愈來愈無法滿足日益成長的民間藝術團體、藝術需要。ADC醜聞不斷,其實因為佢係目前政府在藝術撥款上最透明、最受監察的一環,所謂WEAKEST LINK,民間團體有長年與ADC交手的經驗。等到ADC被人小到真係完全摺埋,到時政府徹底封閉,閂埋門,幾多錢批俾民X聯/X聯會,都無人知。所以,唔小ADC,阿爺贏;小ADC,阿爺都贏。藝術輸晒,香港人輸晒,唯有阿爺大晒,阿爺好野,多謝阿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