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29, 2014

《金枝慾孽異》飛紙仔之爭 _ 慘綠青年 _ 主場新聞

慘綠青年

在天朝帝都度過充滿陰霾的四年,靠翻牆上高登,吊住一口相信公義的真氣。空有文藝的惆悵情懷,卻憾無文青應有的識見與胸襟。

2013-5-18 16:42:00

《金枝慾孽一》大受歡迎之時,最熾熱的討論是誰能捧得影后歸、四女如何在幕後明爭暗鬥;《金枝》二收視仆直時,娛樂版就將鄧萃雯指責周旭明「飛紙仔」、周旭明反攻的幾次隔空對話炒來炒去。殊不知,這恰似如妃在劇內的困局,熱衷於傳揚流言蜚語的人是什麼醜態,早在周旭明的筆下、在鄧萃雯的戲裏。然而筆者覺得,這場爭議不應只淪為娛樂版的談資,值得更深入的探討。

「飛紙仔」造就非常爛對白
不知道有多少對白、不知道自己明不明白、來不來得及修改、能不能消化,裏面有很多典故,連查字典都來不及……我是一個很熱愛演戲,很尊重戲劇藝術的工作者,今時今日,我不能容許自己只是查了個字怎麼讀就算了。但是,拍這個劇我無奈也得這樣做……
(《明報》:雯女拍《金枝貳》谷爆 解構死因﹕戲味淡零劇本對手撻唔着)
「罵戰」重心,在於「飛紙仔」對一劇好壞有無影響。鄧萃雯認為戚周「飛紙仔」使演員無法揣摩角色、連記對白的時間也沒有,只能囫圇吞棗,令角色變得模稜兩可、演出沒有火花。周旭明承認自己「飛紙仔」有問題,剝削了演員的時間,但「這麼久以來我沒有改變過」,「常年合作的班底如陳豪、蔡少芬,都會包容、明白」。

鄧的說法被形容是「跳船」,因為其他演員都說飛紙仔沒什麼問題。

一切問題都在戲裏清清楚楚。《金枝二》第一集,幾乎宮內所有主要角色都已出現,包括葉翠翠、蔡少芬、龔嘉欣、簡慕華與鄧萃雯,以及一眾小宮女;整集看下來,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咁多個人,得鄧萃雯一個識講廣東話」。好戲如蔡少芬,對白亦是1999,四、五個從句(clause)疊住上,中學作文都會被老師打交叉的錯誤,竟要演員一字不漏道出,停頓處也全錯;京片子依循的確是另一套文法,但絕不會這樣累贅。

唯一的例外就是鄧萃雯。其他演員都有同樣問題,我想鄧收到的劇本差不多,但鄧的對白明顯更順耳,是說話,不似背書。鄧吐出的對白是消化過、lun過的。這或許不是鄧的能力真的比其他人好。據訪問,鄧萃雯因壓力大投訴之後,獲周旭明承諾,比其他演員早一日收到劇本;我相信這就是分別所在。譬如表示「『飛紙仔』仲好,唔使準備,打天才波就得」的葉翠翠,其唸白之慘不忍睹真係有眼見。

類似問題其實在TVB劇集裏比比皆是;網友經常說TVB劇集出現「共語」,其實是演員的問題,例如「幫我拍張相」(應該是「幫我影張相」)、「但亦總唔能夠」(應該是「但係點都冇可能」),編劇寫下的對白,演員自行揣摩出一個配合情緒、順口的說法,相信就是鄧萃雯口中所指、被編導剝奪了的演員創作空間。

當然,今次演員質素之低亦是對白un耳的原因,但「飛紙仔」的做法,很明顯,連蔡少芬這種級數的演員也招架不住;偏偏最愛飛紙仔的,就是寫出最需揣摩、最深奧對白的周旭明。陳豪、蔡少芬的表演被水蛇春100字一句的對白所限,無法將演技發揮得淋漓盡致,就是他們「包容、明白」的結果。

對白唔順耳,劇情如何精彩,也很難要求觀眾忍耐著看下去。

只剩50分的如妃

但早收一日劇本,對白是順口了,也挽不回不了解角色的缺陷。

老實說,戚周的劇收視低通常都是質素的保証,但今次除了唸白問題,劇情表現本身也實在不夠有力。鄧萃雯說,如妃的角色模稜兩可,被視為不滿今集如妃和善,不如上集勾心鬥角。筆者認為這是誤讀。

我不能確定鄧的意思,但我同意她的話。鄧指,她接拍後預留了幾個月等睇劇本,準備了解角色,但等到開拍也等不來,順序拍著也不知道角色之後有什麼遭遇、性格會如何變化。而拍《金枝一》時,周旭明提前給了她首二十集的劇本。

看TVB網站上的角色介紹(好吧筆者真無聊……),跟劇裏角色出入極大,或是說,跟演員的演繹完全不一致。如龔嘉欣演的木都兒一直都很正氣,就算曾算計過湘菱,也不會給人攻於心計的感覺,但原來她的角色設定是「奸險」;而在劇中因喪子而性情大變的如妃,原來「會以和善的外表和手段來自己掩飾心中的盤算」、「不敢面對自己」。

但鄧演繹的如妃在頭十五集一直「似團『糯米』任人搓圓按扁」(明報),發現自己「睇錯人」(芸妃)時還不接受事實、受惡言毀謗時會傷心,而且表裏如一,根本達不到角色描述所形容的效果。真的和善,與壓抑著自己的心計顯得和善,可能只是一些細微的眼神、語氣差別,但鄧萃雯因不了解角色而沒有演出來,終究浪費了她的演技。

心計和善良不斷掙扎反覆的如妃,應該會是一個很多變、很精彩的角色,鄧萃雯也更能發揮,所以筆者相信鄧要的絕不是勾心鬥角爭爭吵吵。現在的如妃,喪子一刻似撳制,性情大變;湘菱失去三個子女,性情大變;木都兒遇上失意,又性情大變……如果有完整的故事供演員揣摩,我相信《金枝二》會更為深刻。

《金枝一》一直被內地媒體視為「宮鬥劇始祖」,把三姑六婆式的爭寵改造成權謀博奕,仿效品中也屢有佳作,內地的「步步驚心」、「甄環傳」越鬥越高智能,相比之下香港的「宮心計」、「萬鳯之王」簡直是超級戇居 。九年後,戚周的心早不在宮鬥,用同一個戲名,寫出截然不同的題材,沉靜節奏看似波瀾不驚,但描寫之深刻較人更為動容。劇才播了一半,不好定性到底主題主旨是什麼,但已可肯定是不輸第一輯的佳作。

就因為寫作習慣難改,所以周旭明的奇思妙想不能付諸實行,總要打幾分折扣,多麼可惜。批評的原意是希望給創作者參考,下次改進;不過對於戚周,已經沒有下次了。有報道說,他們倆離開TVB後,要上大陸搵真銀了。

P.S.
就周鄧之論戰,《南方都市報》刊出了一篇近萬字的訪談,是這篇博客很多資料的來源。《南都》不找其他演員老吹(他們會說真話麼?),直接找周旭明回應鄧的質疑。

毫無疑問,南方報系對香港文化是著緊的,縱使這派報章在藝評獎一役選擇企喺賈選凝一邊,不斷引呢引路、甚至不擇手段的去批判彭浩翔,可見其對香港流行文化的誤解甚深。但這一段時間《南周》沒有順應高登仔與香港網友的僻好,去研究《神探哥倫布》有幾膠,而且關心這一套本有潛質創新經典的劇集緣何「淪落」至此。

刊出「周旭明X鄧萃雯」上萬字的訪問稿,無非是因為《南周》認為這個議題值得討論,因為《金枝欲孽一》是沉墜多時的港劇罕見的一次反彈,是早失亞洲陣地的港劇罕見地引領潮流的經典,所以在失望的同時,《南周》認為有需要總結,有需要探討。但這種對港劇有建設性的認真討論,我在香港自身的媒體上看不到,只看到極聒噪的「嘩,你哋係咪不和呀?罵戰呀﹗﹗係咪收視低炒作救亡呀?」

香港冇乜劇評,因為劇膠到評嚟無意思;但好劇出現了,卻也乏人關注劇集本身。

(如果我走漏眼,煩請告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