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9月 19, 2014

傳播理論101_議題設定之術 _ 主場新聞 House News

區家麟

曾經夢想浪遊世界,竟然實現了一大半。行過萬里路,又發覺,不如讀萬卷書;很多話要說,請讓我慢慢說。

2012-9-6 15:39:15

(原文連結)

傳播學一個老掉牙的理論:議題設定 (agenda setting),起源於大眾傳播媒介上世紀中葉興盛後的一個迷思:大眾傳媒的影響力似乎很大,但很多研究又發現,傳媒要影響一個人的看法或行為,並不如預想中直接。
 
於是就出現了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理論中,這句每位新聞系學生都在考試時記得三天的名句: ‘The Press may not be successful much of the time in telling people what to think, but it is stunning successful in telling its readers what to think about (Cohen, 1963).’ 意思是,傳媒最大影響力,不在改變別人想法,在告訴你應該想些什麼。正是:不易改變你的態度,但可以設定看來「重要」的議題,誘導你的思考範圍。

梁振英這位語言偽術專才,當然深明此道。

前文曾指出:梁振英謂「我們應該以事論事、實事求是,如果認為指引有問題的話,指引哪一個部分有問題?」會誘導不知情的市民,以為反對者皆不講道理,是裝聾扮盲、刻意以不當預設誤導大眾。(《梁振英的進階語言偽術》)

梁振英真的頗喜歡叫人去讀讀《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指引》。

6/9梁振英又呼籲一次:「我呼籲關心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朋友,包括反對的朋友,如果他們有少許時間,希望他們能自己看看這個指引的原文,我相信看過這個指引的朋友,都會同意政府並非、不想亦不會透過這個科目做任何洗腦。」

近日發現,梁振英講完上述的話,真的有些朋友認真翻看《指引》去找問題,有些人說「睇落無乜野wor」。

又中伏了。

政府常表示,《指引》經過諮詢,無問題。正是「議題設定」之伎,一認真你就輸。

整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指引》只是一部分,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教育局的「指引」,如以往的教學語言指引,學校有幾認真面對?《指引》是死的,大家都陽奉陰違,只是有嚴重糾紛或爭議時,才有機會拿《指引》來「對質」,平日教學,誰會看著《指引》?更何況這一科暫時沒有考試。

正如我們研究文化大革命,不會拿著《毛語錄》就能看得穿問題。教育是一個漫長過程,《指引》只是大綱,令人憂心的問題可以出現在以下任何一個環節:

1. 《指引》本身
2. 教師的教學:他們是否有充足的準備時間與教學資源?
3. 學校及校長的態度:教師是否有足夠自主性?
4. 教材的設計:誰主教材?誰得到錢設計教材?
5. 教育局的評核:評核的方式會否令學生從小學會講大話?對學校施加壓力?
6. 學校以外的「其他學習經歷」,如交流團、遊學團,誰有能力有網絡去搞?學校老師有多大自主?

我們常聽到,不會「洗腦」,因為香港是一個開放社會,有多元聲音。問題是,為何要餵學生吃毒藥,然後又餵他吃解藥?玩死大家?

又有人反駁,那不會是「毒藥」,因為我們相信老師。

好的,我們相信老師,但未必能相信校長;(看看呂明才小學那位校長。)
好的,我們相信校長,但未必能相信學校能頂住政府壓力;
好的,我們相信學校能頂住壓力,但未必能相信教職員有時間有能力做好教材;
到我們相信教職員有時間有能力做教材,又發現,有心思有能力有耐心做教材的積極分子,早已是愛國愛黨的紅色集團的人。

故此,我們不要墮入政府的「議題設定」圈套,以為找來《指引》的字眼看兩眼就能釋疑。
魔鬼,在整個行政系統與紅色教育集團早已準備好的配套、及學校老師的弱點。

(待續,容我引眾人的文章再詳解以上六點。)

連結:潮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