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月 29, 2014

食德科學(十三) 李偉才 主場新聞

李偉才

李偉才,筆名李逆熵,香港著名科普作家。曾任職中學教師、太空館助理館長、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港大國際學位課程中心總監。一九八五年因致力普及科學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現為香港科幻會會長、香港科學館顧問委員會委員,及網台節目「浩浩熵熵」主持人。至今發表著作逾三十本。

2014-5-20 8:30:00

大家有沒有想過,五百年前的非洲是否經常出現大規模饑荒的呢?事實當然不會。既然如此,為什麼反而在科學倡明的今天,非洲成為了「饑荒」的代名詞呢?

有人會說這是因為醫學進步令人口激增,而糧食生產追不上的結果。這個解釋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更為重要的,是西方人在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殖民統治的影響:

當地的自足農業被摧毀,人們被迫種植香蕉、甘蔗、棉花、橡膠等單一的「經濟作物」,然後將這它們以低價賣給西方國家,再高價從西方入口各種製成品。結果是,這些原本在糧食上自給自足的國家要依賴出口支撐經濟。而一旦這些原材料的國際價格下降,它們便會不夠錢購買食物,於是導致饑荒。

在上述的過程中,大量的林木被摧毀,不少可能有珍貴藥用價值的植物品種從此消失。例如過去十多年,因為要種植棕櫚樹提取棕櫚油,印尼和馬來西亞大片的熱帶雨林已被摧毀,生態因而受到嚴重破壞。

在鼓吹全球化的今天,食物已經成為了最重要的國際商品。不少人亦已指出,大量的食物每天跨越千里甚至萬里是何等荒謬的一回事。除了因此做的的碳排放會加劇全球暖化之外,同樣令人憂慮的是糧食保障的問題。一些專家指出,在氣候變遷和石油短缺的雙重威脅之下,我們必須盡快建立起利用高科技但尊重自然的本土自足糧食生產。香港有人提倡復興農業,這是其中一個重大的理據。不知大家有沒有興趣做一個「城市農夫」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