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月 09, 2014

關於三中全會,你想知道的三點 _ 袁瑋熙 _ 主場新聞

袁瑋熙

英國牛津大學政治系博士候選人,研究中國政治,以為學術本是社會的,根本没有象牙塔這回事。曾留學英美,始發現最留戀的安身之所,還是香港,相信要找到香港本位,必須比中國更瞭解中國。

2013-11-8 12:40:57

備受各界關注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於11月9日﹣12日在北京召開。究竟甚麼是三中全會?這次會議預計會帶來甚麼改革?它會否成為中國政治經濟的另一個分水嶺?以下三點,讓讀者熱一熱身。

1. 三中全會是甚麼?為何重要?

三中全會,全名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簡單來說,就是黨內205名最高級官員在本屆領導層五年任期內的第三次大會。有別於每年三月舉行的「兩會」(即「人大」和「政協」會議),「全會」是黨內大會, 並非政府或立法機關的會議。

根據中共傳統,一中全會選出黨領導人,二中全會選出國家機關領導人,而三中全會才是最高領導人發表政綱、部署國策和製定經濟政策的會議。習近平如無意外執政10年的話,這次會議將會是他發表自己未來10年政策方針的機會,因此極受外界關注。

歷屆不少三中全會都是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轉捩點。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計劃經濟,同時對文革進行撥亂反正,成為改革開放先聲,為中國政治最開放的十年揭開序幕。六四槍聲後、承接鄧小平南巡的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則終止了改革姓資姓社的辯論,重啟六四以後停滯的市場經濟改革,提出有關改革國企的措施。

但此後的三中全會卻沒有帶來驚喜。十五屆和十七屆的三中全會著重農村改革的問題,十六屆則強調「完善市場經濟」,均搔不著癢處。

外界期望,本屆三中全會將會帶來更大幅度的改革,當中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是習近平形勢要比昔日的胡錦濤、溫家寶好得多。習上台後,立即掌握了軍政大權,先是去除政敵薄熙來,其後又推動反貪腐、群眾路線教育和輿論鬥爭等運動樹立威信,顯示其大權在握,因此若要推動一些大膽的改革,習李應該更有把握。其二是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是改革派領袖,70年代末在廣東主政期間積極推行改革,作風開明。外界期待習近平子承父蔭,故此賦予厚望。擁有經濟學博士銜頭的總理李克強則是市場經濟的推手,外媒形容他的政策為「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當中強調「強化市場」、「放鬆管制」等方向,近月更押注在上海成立自貿區,大有改革派作風。對於經濟改革,習李之間似乎沒有明顯的分歧。因此分析預期,本屆的改革幅度,該較過去三屆來得更大膽和進取。

2. 外界期待將有什麼重大改革?

習近平早前幾次在公開場合將三中全會定調為「全面深化改革」。政治局排行第四的俞正聲亦提及「全面深化改革」,指新一輪改革的範圍和力度,都是「空前」的。李克強月初則放風,三中全會將深化財政、金融、價格、企業等領域改革。

上月底,官方智囊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首先公開了其為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報告提出「三位一體改革思路、八個重點改革領域、三個關聯性改革組合」,被外界認為是改革路線圖。所謂「三位一體」,是指完善市場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創新企業體制三方面的改革,當中強調要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八個重點改革領域」則包括財稅、國企、金融、土地等8個領域。報告亦提及「三大改革突破口」:一是引入外部投資者,加強競爭;二是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設立「國民基礎社會保障包」;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體土地入市交易。

這份「383」方案出自黨內改革派之手,有多少會被接納,尚是未知之數。學者預測,在阻力較少的領域,如行政體制、金融、財稅、資源價格等,將會出現較徹底的改革。例如行政體制改革,渣打銀行預期它很可能成為會議的焦點,措施包括精簡政府機構,減少行政審批以及減少政府過度干預市場。另一方面,土地、國企和戶籍改革則觸及太多問題和既得利益,改革幅度預期較少。

外界最關注的,是究竟方案能否觸及這些核心問題。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國企壟斷問題一直窒礙市場經濟發展,而農村土地問題經常導致土地糾紛及群體事件,阻礙城鎮化,但兩者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難題。因此三中全會的成敗,取決於政府能否在國企改革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兩個領域取得突破。

3. 會否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深化改革」故意省略「經濟」的字眼,意味著可能出現經濟領域以外的改革,如行政體制改革、司法改革。但對於政治體制改革,外界態度一致悲觀。

過去一年,批憲政、打擊網絡言論自由、打壓維權人士已一一證明,習近平比當初外界預期要保守得多。近日習近平吹捧的「楓橋經驗」,是毛澤東對於那年代「維穩」的經驗總結,而月前在各地推行的「民主生活會」也是毛時代的產物,處處顯示文革手段有死灰複燃之勢。另外,習近平於8月19日強調「意識形態」的講話日前在網上流傳,有分析指,選擇在這個時候曝光,很可能是要降低外界對政改的期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