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26, 2014

「蘇聯沒有香港」的聯想 丘亦生 主場新聞

丘亦生

《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的專欄作家,喜拆解金融經濟現象,以獨立身份月旦上市公司表現,不人云亦云鸚鵡學舌,下筆秉持「我有我態度」。

2014-6-23 6:00:06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作出了獨特而又巨大的貢獻,以至於蘇聯人在總結自己國家改革失敗的經驗時提出,蘇聯改革受挫的重要原因是「蘇聯沒有香港」。』

昨日友人傳了上述的文章給我看,問我是否真的有蘇聯人這樣說過,我找了好一陣子,都確定不了出處。復取笑友人,「人家抬舉香港,你很high嗎?」他說:「近日好壓抑啫。」
當日蘇聯如果有一個類似香港的後援,經濟改革會否較大機會成功,因而避過了之後的蘇東波瓦解下場,是永遠沒有答案的 What-if 歷史題目。我不會將香港的重要性無限放大,以為香港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不可或決環節,但同樣,我也對大陸不斷的「善意」提醒,指沒有中國的熱血支持,香港無法自渡每次難關,缺乏好感。

國新辦早前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後,展開一輪輿論攻勢,重新演繹一國兩制,剛剛上周黨報《人民日報》連續兩日頭版借題發揮,除了用「法律」角度外,也打出溫情牌,指回歸17年,大陸如何協助香港渡過每次危難,如何義不容辭相助,例必要提提自由行、CEPA、基本生活物資供應,背後潛台詞不言而喻。

每次看到這些,我都像友人一樣,很容易會心理不平衡,總覺得有人把捱義氣、幫你係人情不斷掛在嘴邊,這股債主討債的盛氣令人難耐。大陸初初改革開放時,我們不是把資金、人才、技術,前仆後繼源源不絕送到,甚至把香港的製造業都放棄掉?97亞洲金融風暴,廣東省旗下的廣東信託及粵海系債務違約,香港迅速簽訂一份慷慨的東江水供水合約,令債務重組得以進行,中國的借貸信譽得以保全,十多年後,粵海投資(0270)到今日仍然極倚賴這份合約帶來的收入,為何現在會變成大陸賜我飲食?

就算到現在大國崛起,香港仍在發揮作用,中信集團整體上市,借殻中信泰富(0267),注資近3千億元,除了集資數百億元,還揚言這是央企改革的重要一步。不過,中信選擇香港,可說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她籌備上市已經數年,但一直未有可行方案,在內地上市嗎?又因為她已經有很多業務登陸A股,而A股市場是不允許同一資產重覆上市的;到美國嗎?她的央企背景加上龐大資產,能安心嗎?在香港借殻中信泰富的方案,既方便又快㨗,免去多少煩惱。

那滬港通又是惠港措施嗎?我看這個滬港通更想吸引的是資金倒流入A股,措施中不但開放的股份多港股一倍,而且還有力爭入大摩指數的額外考慮。況且內地股市能一世都不向外開放嗎?它有條件先做「滬倫通」與「滬紐通」嗎?

我深信等價交換,會比所謂義不容辭更加長久,中港無疑是重要的生意夥伴,香港在當中有賺有蝕,大陸經濟崛起,固然帶挈香港,他日經濟轉弱時,難道我們不會受累嗎?大陸近日的反貪腐,便令零售銷售急挫,影響比起那些反自由行的零星示威,肯定更大威力。這幾年這裡的新聞自由、廉潔指數節節下挫,資產市場的波動性也有增無減,無疑是代價之一,這些都是損害競爭力的因素。

問題是,如果香港要繼續做好等價交換的角色,香港就要繼續是香港,而不是內地一個城市。可惜,我發現越來越多人不明白這一點。

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