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31, 2014

邵逸夫難能可貴的三件事 特約轉載 主場新聞

特約轉載

《主場新聞》特約轉載欄目。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並不代表本網立場。編輯部保留對所有稿件的篩選權利。

2014-1-7 16:30:06

邵逸夫難能可貴的三件事〈蕭若元:最新蕭析〉


【文:蕭若元】

第一件要跟大家講的是邵逸夫先生安詳逝世,享年107歲。

關於他的事,其實我有很多東西想講的,因為我和他相處過一年,但現在不是講的時間。今天想講他的有三件事。第一,像他活到這樣的年紀,去到107歲,有這樣的社會地位,富貴壽考,全部齊全。如果睇相來講,他是入形入格,因為他是猴形。

我主要都是先講兩件事,就是他有兩件事是respectable(可敬的)。第一件事,他在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捐了四十多億給大陸。是每年都捐億多給大陸,他把TVB賺回來的派息的錢全捐給大陸,為何那麼可敬呢?因為他堅決不在大陸做任何生意,沒有圈過一塊地。因為如果他做這些事,別人會覺得他捐錢是有目的。他持之以恆地捐錢三十多年,這是難得。雖然他開始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多歲,已經開始看得通透,但始終是難能可貴。他甚至沒有為TVB在大陸取得任何特權,所以TVB的版權在上面也是給人侵蝕,結果在廣東也賺不到甚麼錢的。

第二,他是少有的有遠見的人。若講中國人做善事的話,李嘉誠可能捐得比他多錢,李捐錢是以百億計,但李嘉誠的視野只去到搞一間汕頭大學。他最重大的一件善事是搞汕頭大學,全部都是一手捐出來。但是邵逸夫就看得更遠,方小姐十多年前跟我講過,他的視野是做一個「諾貝爾獎」,這個視野已經很不同。他捐幾十億出來做一個邵逸夫獎,每年只頒幾個獎,但獎金是拍得住諾貝爾獎,每年是頒出幾千萬的獎金,這只是純靠利息去頒獎,就像諾貝爾獎那樣可以持之永遠。這點在中國人來講是少見。

最後,我簡單講一點我的感覺,他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的戰略轉移是非常叻及有遠見,在我見過的人當中,他的確是一個很叻的人。

原題為〈最新蕭析:邵逸夫難能可貴的三件事〉,刊於作者 facebook 

************

邵逸夫對香港電視貢獻其實不太大〈蕭若元:最新蕭析〉



發佈日期:2014年1月10日
另外,有件事昨晚未有時間糾正沈旭輝講的邵逸夫對香港電視的貢獻。簡單來講,邵逸夫對­香港電視的貢獻不是很大。早期的時候,他只不過投資了幾個百分比,其實有很多股東比他­更大。他那時沒有那眼光,覺得電視會賺大錢,所以他並沒有投資到盡。因為電視公司規定­每個股東不能持股多過15%。持14%的有利孝和,而和黃都有14%,。那時候還是李­嘉誠之前的和黃,是祈德尊時期的和黃。後來邵逸夫放那個名做常務董事,因為他在娛樂界­有名氣。他在早期的TVB是沒有實際影響力。Tvb的歡樂今宵是會拿邵逸夫和女明星來­開玩笑,會找人含住兩塊棉花來扮導演李翰祥,又會扮呂奇等,總之經常會嘲笑他們呢。打­起TVB的,Operation level的有蔡和平和後來的鍾景輝,我覺得最大的功勞的還有周梁淑怡,他們都是在執­行層面,而在決策層面,tvb最早期是一個人話事,除了那個澳洲總經理外,就是余經緯­。其實大部分基業是余經緯打下來,余經緯已開始重用陳慶祥,然後利孝和又重用陳慶祥。­陳慶祥早已建立起無綫的霸權。當日我在麗的交鋒的就是這一班人,而是和邵逸夫無關。邵­逸夫在利孝和死了之後才做董事局主席,然後才陸續買入tvb的股份。
不過他都有兩個卓越貢獻的,他在tvb拍了幾部大的劇集。在八零年代早已籌備幾部劇,­一旦麗的翻身便用那幾部劇和他鬥。那分別是經典的黃日華的射鵰和劉德華的神鵰。天龍八­部等。第二,他拿了包青天回來,這可見到他的眼光是非常好的,但其實tvb一台獨大,­其實早在邵逸夫之前已完成。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 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價值投資者是這樣煉成 _ 主場新聞 House News

蔡東豪

精電國際行政總裁,香港出生,畢業於加拿大西安大學商學院,曾任職投資銀行及傳媒。前筆名原復生在《信報》撰寫財經評論專欄,文章結集為《原氏物語》和《香港溫布頓》等著作。新作《我不信中國模式》今年書展推出。

2012-8-17 10:09:02

早前寫了「價值投資變 Cheap」,不少朋友向我投訴,指我苛刻,要求我還價值投資一個公道。如我所說,滿街都是價值投資者,當所有人都變成價值投資者,便再沒有傻仔給價值投資者宰割,價值投資也就不再存在,這是邏輯問題。不過價值投資者數目太多,不好惹,我投降,我接受世上有價值投資者這回事,而且他們的投資表現比非價值投資者出色。

我拼命想這些年遇過的出色投資者,雖然不是每一個都標籤自己為價值投資者,不過我假設出色投資者「等於」價值投資者,我列出五項價值投資者擁有的質素,我提醒讀者是擁有全部五項,缺一不可:

一、基本信念。所謂信念不是看幾本書,抄幾句畢菲特金句,從而得出的投資心得,而是從實戰中累積的經驗。價值投資者輸過贏過、痛過樂過,不是聽人說,是自己嘗過。這套信念因人而異,必定有親身經歷的論據支持。價值投資者對市場行為表現,股價的上落,都有自己的見解。問價值投資者一些具體個案,他們閉上眼睛,也可清楚列出自己的投資部署和後來發生的情節,猶如一些精彩個人經歷。

「少年股神」不可能存在,不是世上沒有股神,而是少年不可能成為股神。少年累積經驗不足,犯錯數目不夠多。股神是從經驗歷煉出來,不是靠天分。

二、競爭優勢。在所有人都是價值投資者的時代,人做我做不可能代表價值,優勢必定是一些獨特的東西。以前,擁有資訊和分析工具可以是優勢,但在互聯網時代,資訊民主化,分析工具多如牛毛,一 Click即有。在資訊太多的環境,優勢不是擁有資訊,而是擁有處理資訊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看得通這麼簡單,而是在極短時間之內,在資訊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例如把美國數據立即套用在內地市場。資訊不是優勢,因為資訊太多反而變成負累,懂得處理資訊才是優勢。

另外,價值投資者應該擁有一項實實在在的優勢,就是時間。價值投資者一定要有耐性,或有財政實力令他們可以耐性地等。靠短炒的投資者不可能是價值投資者,因為這些人欠缺時間這重要優勢。

三、改錯能力。假如世上有一條方程式可以確保投資者 100次贏 51次,價值投資者會用身上所有財富去換取,因為這條方程式可贏取天下財富。贏 51次,即是輸 49次——輸是價值投資者必經階段。價值投資者一定會輸,重點是輸之後怎調整,怎部署下一步。價值投資者一定要考慮這問題:「假如我錯了,怎辦?」非價值投資者不願去想,選擇見步行步。

我甚至認為「錯了怎辦」是人生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因為人一定會犯錯,擁有心理狀態去應付錯誤,是時刻須具備的質素。

四、紀律。價值投資者必定擁有獨特的武器,這些武器之所以是武器,是因為價值投資者風雨不改地運用。見招拆招對不少投資者來說,是有效的方法,但對價值投資者,在最困難情況下也堅信自己的信念,這是取勝之道。在彷彿是錯的時候,價值投資者會對自己說:「不是我錯,是我早人一步,此刻全世界是錯。」這種態度不是戇居,而是紀律。紀律的重要性關乎之前提及的優勢:時間,經過時間考驗的堅持才算是紀律,其他的叫做興趣。

五、謙卑。當梁振英團隊不停在叫喊謙卑的時候,「謙卑」被濫用。在全世界謙卑時,這世界便無人謙卑,因為謙卑是相對的,世上總要有些不謙卑的人,才能凸顯謙卑者的謙卑。因此,謙卑通常是講完等於無講的廢話。價值投資者的謙卑,是接受這世界有很多派別,每個派別都有可取之處,因此,投資可以是集各家大成的一套武功。價值投資因人而異,是經過個人經歷累積的武功,而經歷包括吸取表面上跟價值投資不相符的理論。

我接受世上有價值投資者,條件是以上五個條件同時在價值投資者身上出現。以這五個條件作測試,價值投資不但不 Cheap,還珍貴罕有。

原文刊於第1171期《壹周刊

人力學民不撐陳太方案 「香港2020枉作小人」 主場報道 主場新聞

主場報道

2014-3-21 18:33:59

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牽頭的「香港2020」,昨日提出坊間稱為「陳太方案」的政改方案,包括不含公民提名的2017年特首普選,以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未有建議取消功能組別,一直堅持公民提名的學民思潮及人民力量,均不認同,人民力量政制發言人劉嘉鴻更揶揄香港2020,「枉作小人,以為這可作為底線和中央談,就太過幼稚」。

劉嘉鴻向《主場新聞》記者解釋,雖然陳方安生的方案擴大了提名委員會的選民基礎,又降低提名門檻至提委會十分之一,雖可令泛民入閘,卻不保障激進民主派也能進入普選階段,並質疑該方案是否真的能做到「沒有篩選」,「如果沒篩選只是不篩走民主黨、公民黨,但篩走社民連人民力量,這叫沒篩選嗎?」

《明報》今日引述政界人士分析,指陳太方案其實「露出部分泛民政黨的底線」,想為泛民鬆綁,對此劉嘉鴻質疑,這方案是否真的已經是底線,因為陳方安生方案其實與中央要求距離很遠,「這個分歧是否真的有收窄呢?如果連陳太方案都還要再退後,那麼我想像不到這個是真普選」。

他認為,泛民各黨派都應表明自己的立場,但強調目前最重要的是26個泛民主派議員全力支持真普聯早前提出的政改方案。他又特別讉責公民黨湯家驊昨日第一時間發聲明歡迎陳太方案。

學民思潮:現不宜妥協

學民思潮發言人黎汶洛接受《主場》查詢時則指,現階段有不同政改方案拋出是很正常,但學民思潮認為目前不需要太快展示妥協姿態,因為早前真普聯所做的民調顯示,最少也有五成市民支持公民提名,而學聯昨日公布的學界公投結果亦反映,有八成半支持公民提名,可見有很多團體和年輕人希望以公民直接平等提名特首候選人的形式可成為選項。

黎汶洛指,會尊重香港2020提出政改方案,但學民思潮會堅持有公民提名或公民推薦的特首提名方案。他亦相信,泛民黨派會跟隨佔中在6月22日舉行電子公投的結果,如果屆時香港2020的方案成為主流,學民思潮才會再考慮是否跟從這個標準。

「香港2020」昨日建議,在2017年普選特首中擴大提名委員會的代表性,但沒有提出公民提名。至於2016年立法會選舉,亦未有建議取消功能組別,但把公司票及團體票改為個人票。陳方安生昨日表示,提出此方案目的是希望收窄目前社會上嚴重分歧,又指為達成共識,各方要有妥協的準備。

星期六, 8月 30, 2014

誠品書架上的台灣史 _ 主場新聞 House News

方博

2012-8-10 8:33:21

買《我們的台灣》這本書的日期和地點,我自信不會記錯:2004年3月20日,誠品敦南店。

記得確切,是因為那天對台灣而言是個不尋常的日子。台灣當天在不安和激動的詭異氣氛下,舉行總統大選。尋求連任的陳水扁,在之前一天遭遇槍擊,震撼台灣朝野,也再次挑起不少台灣人的抵抗情緒,因而戲劇性地扭轉了他與呂秀蓮原來處於劣勢的選情,在3月20日當天險勝連宋配。陳水扁連任總統,當時被視為創造出民進黨「永續執政」、最終帶領台灣實現獨立的契機。

那天晚上,站在誠品台灣歷史分類的書架面前,看見那些台獨專著,琳瑯滿目,大部份都不可能在香港書店----不論是大集團的連鎖店,抑或是獨立經營的小書店----找得到。我一口氣買了多本,包括姚嘉文的《我們的台灣》。

台大法律系畢業的姚嘉文,很早就參與台灣黨外運動,七十年代因為美麗島事件而被判刑十二年,坐牢七年後獲釋,是民進黨中最早鼓吹台灣獨立建國的核心成員,屬於深綠的台獨基本教義派,1987至88年間擔任民進黨主席。

《我們的台灣》出版於2003年,姚嘉文為了論述台獨合情、合理和合法,由十六世紀歷史說到當代的地緣政治,從《舊金山對日和約》講到國際法原則,再着墨於台灣政府逐步減退流亡性質,轉變為一個植根台灣本土的民主政府,結論是台灣人民已創造了一個有別於中國、「屬於台灣人民全體所有的新興國家」。

《我們的台灣》是不容於中共的論述,它的歷史觀點卻得到不少台灣人認同,香港人要了解台灣這個近鄰,就不能對這些想法視而不見。但我利用康文署的網上服務,搜尋香港公共圖書館數以十萬計的藏書,我找不到這書。

除了找不到《我們的台灣》,「台獨教父」彭明敏的《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的《新興民族》、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及《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等台獨著作,統統不容於香港公共圖書館。

香港表面上仍然享有出版、言論和資訊自由,但在香港人不知不覺間,原來有人為我們篩選掉一類書藉,不讓我們讀到。

台灣誠品來港,它的副董事長吳旻潔接受媒體訪問,提及誠品2014年在內地蘇州開店,選書方面必然要依中國本子辦事,不能破禁。我讀到這訪問時,就不其然想起當年那一書架台灣史。香港誠品十萬書種,能否容得下那一書架台灣史?我心急想知道答案。

全文連結: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

為何鬥早起跑? 王偉雄 主場新聞

王偉雄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哲學教授。

2014-1-7 16:17:41

香港不少家長都設法令子女「贏在起跑線」,即使不能跑在最前頭,也絕不可以太墮後。最近看到一則報道,才知道這條起跑線越劃越早,原來香港有些所謂學前預備班,竟然是幾個月大就可以報讀!雖然要子女幾個月大開始「受訓」的家長不會很多,但送兩三歲稚子到學前預備班的,大有人在。

為何鬥早起跑?答案看似很簡單:因為那些家長相信越早起跑越著數,將來跑贏的機會隨之提高。然而,這引發兩個問題:

一、他們為何有這個想法?

二、這想法對嗎?

第一個問題不難回答,相信很多人的了解和我的差不多。香港到 1962年仍然只有一間正式的大學,入大學是難乎其難的事,但那時的家長大多是中國大陸來的新移民(不少還是偷渡的),教育程度不高,經濟條件不好,子女能完成中學,找到一份入息過得去的工作,已心滿意足;假如能讀上大學,可算是光宗耀祖了。時移世易,現在的家長大多有大學程度(或以上),對子女的期望高得多了,讀大學是指定動作;最好能到外國讀名牌大學,否則,在香港讀大學也要爭入最好的那兩三間。

幾十年前的家長沒有這種爭競之心,亦沒有期望子女成為「成功人士」(高薪厚職有車有樓等等);現在的家長既然視子女求學之路為競賽,自然希望他們起跑就領先,由幼稚園開始便要入「最好」的學校,而所謂「最好」,就是最有名、考試成績最好、最能幫助學生將來考入「好大學」的。

有求就必有供,學前預備班應運而生,幼稚園為了迎合家長,也刻意將課程內容越弄越深,從前二三年級才學的東西,現在幼稚園就教;苦了的,當然是那些三幾歲的小孩,應該是透過玩耍來學習的年紀,卻要計數背書串生字,做不好還隨時會挨罵。

除了子女的學業,這些家長在其他方面也不甘後人,於是乎小孩子們便被逼學鋼琴或小提琴、繪畫、芭蕾舞、外語、國際象棋等「高級」的課餘興趣,一星期七天塞得滿滿的乜班物班。假如學業成績不好,小學開始便要補習,以免落後;結果是小孩子比大人還要忙,談何快樂的童年?

(這個現象也許還有文化因素,例如在美國,華人聚居的地方也有類似情況,而印度人和韓國人比起華人亦不遑多讓;文化因素十分複雜,在這篇短文就不談了。)

至於是否越早起跑「勝算」越高,這個問題則不容易回答了。假如「跑贏」只是指學業成績優異、最後考入名牌大學,那我不敢說從小「死催爛谷」對所有孩子都沒有效 — 也許有些所謂「尖子」真的是這樣煉成的。可是,我卻親眼見過一些小孩子被父母這種「贏在起跑線」的育兒方法弄得完全失去學習興趣,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的學習,都視為苦差,想盡辦法逃避,學習表現毫不出色 — 的確是起跑得早了,卻依然是落後。

對於這類小孩,讓他們自然發展,輕輕鬆鬆地學習,效果會好得多。很多家長的問題,正是沒有考慮子女適合哪一種學習方式,以為鞭策一定收效;誰知人非草木,也非驢馬,應該是因材因情施教才對呀!

其實,怎樣才算「跑贏」,更加值得深思。喪失了童年的快樂,而且是人為、可避免的,你的人生不是已輸了一大截嗎?如果為了「贏在起跑線」而付出了這個沉重的代價,最後還是達不到目標,那就更可悲。學業成績一般,讀的大學不是名牌,沒有成為「成功人士」,難道就等於是失敗的人生?這是多麼狹隘的人生觀!

我不是在唱高調,不是鼓吹甚麼一簞食,一瓢飲,於陋巷也可自得其樂;我當然知道,捱窮,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很慘的。我想指出的只是:不同的人,可以過截然不同的生活,而各自愜意;父母不必為子女的將來過份籌謀,以致硬將他們壓入不適合的模子裏,因愛成害。事實上,不少孩子正受著這種傷害。

原文刊於作者博客

謝立文:我還不夠麥兜 主場報道 主場新聞

主場報道

2012-8-23 10:41:19


「麥兜系列很大一部分是在反復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人怎樣才可以不扭曲自己,同時還能面對這個比較扭曲的世界。」麥兜生父謝立文最近接受《南方人物周刊》訪問,談到他與麥兜之間的人生,還有那些純真與童真。
謝立文用一隊否定詞描摹自己:不出街(看離島的流浪貓狗除外)、不社交(不跟人吃應酬飯)、不唱K(一次都沒)、不看小說(每年一兩本,村上春樹至今留在《挪威的森林》)、不去電影院(連自己的電影也不看)、不旅行(九龍都少去)。至今維持不知有沒有超過5個人的朋友圈,其中包括了妻子麥家碧。
南方周刊:怎樣才能做到麥兜那樣?
謝立文:很多觀眾也都問我同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做到麥兜那樣純真、率性。而且那樣做可能會受到很多傷害,損失很多利益。我回答不了,我寫那麼多書拍那麼多電影都在問這個問題。我提出這個問題來,就像有些人會提出另一些問題。很多時候是不停轉圈,從很多不同角度看:如果我是小時候的麥兜我會怎樣看?升了中學我又怎樣看?我死之前又怎樣看?麥兜系列很大一部分是在反復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人怎樣才可以不扭曲自己,同時還能面對這個比較扭曲的世界。
人物週刊:我們不說別人,就比如說你,麥兜有沒有什麼你自己想做但做不到的?
謝立文:有有有,(笑)我覺得麥兜是一往情深、表裡一如的。這些其實我希望儘量做到,但有時都不是完全做得到。
人物週刊:你所知道的人裡面,有誰比較像麥兜?
謝立文:實在不多,那差不多算入聖了。譬如錢穆,我覺得他有一點麥兜。想想他對學問那份堅毅,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一往情深。他做好多事都失敗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來了香港,又去臺灣,再多困難都不覺得失敗。晚年他盲了,已經看不了書,就聽收音機,聽他太太讀新聞,寫《晚學盲言》……我看他那部書很受感動,我覺得他好麥兜。現在我遇到一些問題,如果想知道最傳統的中國人會怎麼看,我就去看他的書。
人物週刊:你覺得人應該過怎樣的生活?
謝立文:我覺得人呢,某種程度上要保持動物性,我們都是哺乳動物而已,有的時候需要坐坐,曬曬太陽,吃些東西,做愛。現在好像我們被一些所謂的文明,搞到自己進了圈套了。如果重新強調我們其實是小動物多一點,可能對大家都有好處。
人物週刊:你把自己想像成某種動物嗎?
謝立文:豬啦,貓都好狗都好啊。我遲點可能會在離島住一陣,島上的貓狗好快樂,不會被撞死,不會被綁住,沒有狗公園狗廁所那些東西,跑哪兒就在哪兒方便。那些貓跳高一些,躲在樹蔭裡曬太陽。我當它們是榜樣,我真不是講笑話。它們做一些基本的事就能令自己快樂。如果我是一條狗,我就四隻腳走路,不用打領帶了;聽到有狗吠,我就跑過去;有塊骨頭,我就叼著它;走到海灘邊就把自己沖濕,走上來重新曬乾。不是說應該全部時間這樣,但我覺得人不要忘記了自己其實是個動物,不用時時刻刻開一輛車,自己可以做很多基本的事,走走、坐坐……
人物週刊:你會更喜歡那樣的世界嗎,一個不需要說話的世界?
謝立文:我根本是那個世界的人。(笑)我的世界是那一個。為什麼我有時候不想聽音樂?我其實想回去我四隻腳的世界而已,四隻腳的世界不聽音樂,四隻腳的世界也不講故事,也不解釋東西。那當我要做人的時候,我不就穿回件衣服,穿回條褲子,坐在這兒和你說嗎?那我可能變成一個很能言善道的人,但是一脫了那條褲子,我又完全沒那些東西了。所以我一直跟你說我那些東西不是學來的,也沒什麼要緊的,只不過是工作需要。
全文連結:http://www.infzm.com/content/79157

星期五, 8月 29, 2014

毋須國民教育只需要好老師 _ 主場新聞 House News

阿離

2012-7-8 15:16:14

專欄作家阿離,訪問曾經在唐英年推銷政改方案時,在中學高舉「我要有權選特首」紙牌的老師吳美蘭。問及她對教育的見解,文末,吳老師指「知識分子的榜樣是文盲」。
海納百川的教學方法
本科原本是教英文的吳美蘭,在接手教中一級通識科前,早已在英文堂讓學生讀時事文章,播外國紀錄片和新聞;政府回應公眾對國民教育提出的五大原則﹕「培育國民意識、讓學生認識普世價值、培養多角度思考、讓教師開放教學、毋須迴避任何議題」,她早早就全部達標;說民生民主議題,她毫不猶豫,「我很詫異,由中一到中七,中史或中文老師也沒有跟學生談論過這些事,因此我覺得要做點事」。 
她嘗試讓學生在海洋裏游出自己的路。第一手資料如新聞報道,或是紀錄片、不同人士的評論文章,都在她的備課匣中;英美德法中港台、官媒商媒獨媒、紅藍綠、左中右的新聞或文章,都是她的教材,「同一件事,寫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與角度,我叫學生去比較,思考認同哪些人多點?為什麼?」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意見,互相提問,再總結意見,「我不會左右他們對事情的看法,但我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因為我也是一個人,有自己的看法。但我會說明這是個人意見,他們不需要認同,因為我覺得我也不應洗學生腦」。 
如果學生的意見與她堅守的價值互相牴觸呢?面對六四事件,學生若認同中共的做法,她又會如何處理?「我會給他多些資料,例如是當時的報紙、影像,讓他自己分析。」若最後學生仍堅持己見?「我也無話可說,我當然會擔心,但我不會說那個同學不對,因為大家成長的背景與時代不同。我只能為他提供更多資料,同學是讀書人,有自己的看法。」
中國模式的國家自豪 
對於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吳美蘭坦言詫異。她早早收到《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一見到『中國模式』就丟掉了」,為了好好答覆記者提問,老師立即備課,更做了筆記,「書中有些是好的,例如講述中國政治架構、專有用詞的解釋等,我也認識多了。」圖表精美,「多謝他們整得咁靚。」吳美蘭說,國家做的好事要說,然而書中95%都是揚善隱惡。第27頁提及毒奶粉、我爸是李剛和動車追撞等事件時,「它的字體特別細,其他圖表的字體也沒多大分別,唯獨這些字是超細的,到底是否真的想學生延伸閱讀?」23頁談到汶川地震,死亡悲痛都是未觸之傷,「人民的傷痛是避走了的,只着重救災成果」。第1頁的「中國模式」下,「充分的平等權益」最令人啼笑皆非,「艾未未、趙連海這些事如此多,沒經公平審訊也可以逮捕,我看不到平等權益」。吳美蘭說,書中談及民生社會問題如此不足,如果老師要用來參考,將要花很多時間找大量補充資料才能平衡,「事實上,其他科目也不得不讓路」。多了一科,就是多了一個範疇,多用了老師的力氣。
知識分子的榜樣是文盲 
母親是吳美蘭的榜樣。吳媽媽是地主的女兒,小時候從內地逃難到港,她的家人在大陸身受慘痛經歷,「即使她不能走動,她每年都會擔張苐仔到維園悼念六四;23條那年的七一,她拿着拐杖,由起點走到終點。母親是文盲,她也如此堅持,而我是一個知識分子,我不可以為了自己的仕途,別人覺得不應該說的就不說,我不會」。

現節錄,原文刊於《明報》

鎮壓佔中的兵棋推演 區龍宇 主場新聞

區龍宇

退休教師,工運研究者,世界公民。最近英文著作:《China Rise: Strength and Fragility》, published by Merlin Press.

2013-11-28 16:44:04

李飛離港不久,吳志森呼籲大家「丟掉中央賜予真普選的幻想」。旨哉斯言!

丟掉幻想,準備戰鬥,積極佔中。但是在一些基層團體佔中討論中,筆者也碰到一些反佔中者,他們的理由是「中共會像六四一樣出動解放軍鎮壓」(1)。

出動解放軍?
當然有這個可能,不過很小,因為割雞焉用牛刀。幾乎沒有人會認為佔中能夠吸引超過一萬人參加,而香港警察有三萬人,對付佔中綽綽有餘。或曰,當年六四屠殺,中共不正是牛刀甚至坦克殺雞嗎?對,但是大陸與香港不同,中共在大陸從來都是乾坤獨斷,不受任何其他社會力量牽制。香港呢,暫時不論在內部還是外部,仍然有很多非中共高層能夠控制的力量,所以如果它也來個坦克殺雞,要承受不堪設想的後果。

1989的大陸,中共仍然是黨國控制一切。所有民運,都是一哄而起,在鎮壓下一哄而散。而香港多年來已經發展出各種政治與社會運動。中共即使出兵鎮壓,成功之後仍然面對各種有組織力量的反抗。要做到把所有反對聲音消滅,除非實行軍管,提前廢除鄧小平的五十年不變政策。如此則打開了一個更重大的政治危機。為一件小事而致尾大不掉,是否值得?何況,今天的統治者也並非絕對自由。

習近平形格勢禁
去年九月號的英文中國季刊發表了李成的一篇文章《共產黨的頑強威權主義的終結》 ,認為今天中共政治形勢的特點是(2):

1 黨內派系強大而領袖弱勢;
2 各個利益團體勢力強大而政府弱勢;
3 社會發展強大而政府控制力逐漸減弱。

習近平之所以要黨政軍及國安一把抓,恰恰因為其比諸各個前任都要弱勢,才特別要立威(包括打倒薄熙來)。但這樣做也有其反效果,就是造成內部派系對立更嚴重,並增加了敵對派系趁勢奪權的成功機會。

習近平如果想魯莽出兵,首先內部會出現分歧,而一旦發生,就會比1989年更有可能造成黨內分裂。當年中共沒有分裂,多得鄧小平這個元老。但今天中共不再有能統一全黨的超凡元老了。

而且,種種跡象顯示2013年中國已經開始踏入一個危機時代。

中國民主有明天
除了中共內部因素,還有兩個新政治條件來牽制中共的決策。第一,是中國人民開始擺脫六四屠殺所造成的長期低沉消極狀態。尤其是沒有失敗包袱的新一代。2010年佛山本田工人提出了一個多年來沒人敢提的要求 - 改選工會。然而官方不敢強力鎮壓,反而多少做了讓步。

第二,中共推行高速工業化,是締造了對己不利的新民主力量。中國今天城鎮人口已經是全國一半。一個以小農為主的中國,已經改變為城市階級為主的現代化中國。大專生數量呈現爆炸性發展。工人階級數量增加到三億。從大學生到工人階級,都有過初步民主鬥爭。就是農民,也不同昔日了。2011年底烏坎村農民反抗無償徵地,自行選舉臨時理事會,在在顯示其民主意識。

現在雖然距離新一輪民主運動的階段還遠,但是恐懼已經減少。烏坎事件後廣東省委副書記朱明國,就告誡幹部「群眾激怒起來,你才知道什麼叫力量」。

經濟發展陷入瓶頸
最後,還有經濟賬要算。今天中國大陸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確承受得起香港經濟倒退的損失。不過,這不是唯一損失。就國外關係而言,一方面中國已經完全融合於全球市場,另一方面中國崛起又引起歐美日的抵制。在此格局下,中共鎮壓佔中,很有可能引起國際經濟制裁,時間一長,中國的損失就不容易承受了。尤其要考慮,中國今天日益接近一場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的週期性生產過剩與信貸膨脹,在中國大陸尤其突出。各種矛盾已經堆積起來,等待機會爆發。

六四鎮壓,為什麼?
在上述四個條件下,習近平居然出動解放軍越境鎮壓,首先就會激起一場不可測的政治危機,包括可能引爆新一輪民運。冒此大險,不過是為壓服小小佔中,是否太蠢或者太瘋狂?
自然會有人反駁,當年鄧小平也無須如此殘酷鎮壓八九民運吧,但他居然做了,就說明共產黨或者無法預測,或者就是瘋狂。筆者去年的英文著作對此有過探討(3) 。鄧小平所作所為,並非瘋狂,實出於一種官僚理性。

1989年初的中國社會已經到了抉擇關頭:改革究竟為勞動人民服務,還是為官僚化公為私服務?到了4月,當學運興起而又得到民眾支持,這個抉擇更進而變成:改革由勞動人民定調,還是由官僚定調?只有濫殺一通,中共才能從此安安穩穩把國有財產私有化。所謂「殺二十萬人,換二十年穩定」的說法,應該放在上述企劃之內去理解。20多年後的今天,中共早已大功告成。它今天的主要任務,不再是開創(開創出官僚資本主義新社會),而是守成。開創與守成,方法各異。同樣出於官僚理性,今天習近平恰恰不必為香港的小小佔中出兵。如果真的出兵,一定是在佔中之外,在國內外爆發了更大危機的結果。

陰謀詭計的對應之道
中共會盡力打擊佔中,不過不是出兵,而是在指揮特首之外,推行三策。

第一,檯面上動用親兵與外圍,發動輿論與群眾攻勢;

第二,臺底下動員臥底,假扮激進,搶奪話語權/領導權;

第三,臺底下對佔中人物放冷箭。

應對之道,不是妄想與之打特務牌,而是以正確的政治路線來劃清界限,分清敵友。例如最近有些人主張,佔中之餘,也應罷工爭普選。如果工運已經準備好,這個提議原則上無錯。不過,當同類建議,若是聯繫到港獨,聯繫到「要求英美介入,進行顏色革命」的綱領,則不論其人主觀動機,客觀上就是一條錯誤路線。(4) 因為英美政府根本不會真心支持港人。港人何苦為另一個統治者火中取栗。這條錯誤路線,再加上客觀上是為中共鎮壓製造藉口,就錯上加錯,就更需要自覺抵制這種偽激進。

註:
1)參看林和立《習近平督師打佔中 必要時用解放軍》,刊於主場新聞。
2)China Quarterly
3)China’s Rise: Strength and Fragility
4)可參考此文

食德科學(十三) 李偉才 主場新聞

李偉才

李偉才,筆名李逆熵,香港著名科普作家。曾任職中學教師、太空館助理館長、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港大國際學位課程中心總監。一九八五年因致力普及科學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現為香港科幻會會長、香港科學館顧問委員會委員,及網台節目「浩浩熵熵」主持人。至今發表著作逾三十本。

2014-5-20 8:30:00

大家有沒有想過,五百年前的非洲是否經常出現大規模饑荒的呢?事實當然不會。既然如此,為什麼反而在科學倡明的今天,非洲成為了「饑荒」的代名詞呢?

有人會說這是因為醫學進步令人口激增,而糧食生產追不上的結果。這個解釋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更為重要的,是西方人在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殖民統治的影響:

當地的自足農業被摧毀,人們被迫種植香蕉、甘蔗、棉花、橡膠等單一的「經濟作物」,然後將這它們以低價賣給西方國家,再高價從西方入口各種製成品。結果是,這些原本在糧食上自給自足的國家要依賴出口支撐經濟。而一旦這些原材料的國際價格下降,它們便會不夠錢購買食物,於是導致饑荒。

在上述的過程中,大量的林木被摧毀,不少可能有珍貴藥用價值的植物品種從此消失。例如過去十多年,因為要種植棕櫚樹提取棕櫚油,印尼和馬來西亞大片的熱帶雨林已被摧毀,生態因而受到嚴重破壞。

在鼓吹全球化的今天,食物已經成為了最重要的國際商品。不少人亦已指出,大量的食物每天跨越千里甚至萬里是何等荒謬的一回事。除了因此做的的碳排放會加劇全球暖化之外,同樣令人憂慮的是糧食保障的問題。一些專家指出,在氣候變遷和石油短缺的雙重威脅之下,我們必須盡快建立起利用高科技但尊重自然的本土自足糧食生產。香港有人提倡復興農業,這是其中一個重大的理據。不知大家有沒有興趣做一個「城市農夫」呢?

星期四, 8月 28, 2014

Pussy Riot與國民教育 _ 主場新聞 House News

HouseViews

由主場新聞創辦人劉細良撰寫的主場觀點

2012-8-10 9:24:34

美國流行音樂天后麥當娜力撐俄國Punk樂隊Pussy Riot,三人組合以反普京著名,被當局起訴。事緣三人不滿東正教大主教支持普京的立場,偷入大教堂內自拍MV上載互聯網,被政府起訴侮辱宗教。事件已引發美國輿論批評,不少重量級樂手表態支持Pussy Riot。

在英語世界,流行音樂已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他們本身有大量追隨者,音樂人冇複雜之政治分析或理論,只用簡單的普世價值,如人道主義、人權、自由、公義、平等,便足以發起全球性政治運動。八九十年代愛爾蘭樂隊U2主音Bono關注非洲債務,南美人權、核危機而成為全球民意領袖、抗議聲音。

麥當娜也同樣是政治活躍者,用音樂作政治抗議,如反小布殊反恐戰,關注非洲貧窮,今次反普京行動是意料之中。流行音樂當然本質是一種娛樂,但同時是一種公民教育,尤其是新媒體普及,人人有自己政治立場表態,即使是中小學生,很早已接受政治社教化。早前一套電影「機槍教父」,背後故事係一個全球捉拿烏干達軍閥Kony的運動,並以中小學生為主角。中小學生由流行文化中吸取普世價值,在fb中互相交流,巳成為潮流。本地國際學校學生去年也熱烈地參與捉Kony行動,而本地學校郤少有參與。

香港政府煞有介事去在課堂內教德育、普世價值,其實早已經out晒。當一個國際學校小學生同老師討論如何迫使聯合國及美國政府捉拿Kony,由學生帶議題回學校討論,而本地小學生則討論中國模式優越,你可以想像得到將來兩批學生成長後,在價值取向、個人世界觀的分別有多大!

你話中產家長點會唔驚!

終院裁決與特區政府的管治水平 吳靄儀 主場新聞

吳靄儀

大律師、資深傳媒人、前立法會議員。

2013-12-23 18:15:14

反對終審法院《孔允明案》(FACV 2/2013)裁決的聲音不絕於耳,網民更加用詞激烈,顯見裁決的普遍不受歡迎。然而,明知會受反擊而撰文據理回應批評的大有人在,實屬可喜。本文不在維護新移民申領綜援的權利,而是旨在從法治對管治水平的要求的角度,解釋為何不論我們對新移民的觀感如何,這項裁決也應得到我們的重視和肯定。

香港社會不少人對新移民反感,認為他們分薄了社會資源,是不爭的事實,但這個事實,不應影響我們維護新移民一切在法律上享有的權利,就如我們維護言論自由,包括表達會令我們反感的言論的自由一樣。事實上,得到大多數人或當權者支持的言論不需要保護,反而是不受歡迎的言論更加需要受到言論自由的保護。如果將人分成我們認同的和不認同的兩類,支持前者享有一切憲法賦予的權利,而對後者則另眼相看,我們的「法治」,就與「人治」沒有分別,香港與大陸當局的分別,只在於我們敵視的對象不同。

我相信上述的概念,是不具爭議(或不應爭議)的。至於新移民在法律上享有甚麼權利,而這些權利可不可以加以限制,答案顯然是在於法律的條文與精神。終院的裁決能否得到尊重,不應取決於我們是否贊同其結論,而是在於裁決所陳述的理據是否清晰合法,公平合理。這才是最重要和對香港管治長遠影響最大的。

法治和民主相同的淵源目標是反抗專制強權,防止權力的任意使用,所以核心精神是制定公開公平的程序,讓雙方各自提出事實與理據,達致人皆可見及可評論的結論。

終院的裁決,理由十分清楚而簡單,就是《基本法》第36條之下,「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而在第145條之下,特區政府有權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自行制定其發展、改進的政策。因此,一方面社會福利權不是只屬住滿7年的香港永久居民而是屬於「香港居民」,承傳原有制度,住滿一年已合資格,但另方面,這項權利並非絕對和不可減損,而是可以「依法」 - 也就是按照既定的規章制度 - 加以限制。法庭並不干預行政當局選擇甚麼政策,而是只審核有關政策對該項權利的限制是否符合法律準則。所指的準則,就是是否有正當社會目標(legitimate societal aim)、是否針對這個目標的合理做法(rationality),以及做法是否為達到目標合乎比例(proportionality)。(見裁決書的第38-39段)

法庭如何基於上述準則作出裁決,憑藉的是申請人和政府當局雙方各自提供的事實和爭辯的理據,不是法官自己對新移民處境的認同與否,或認為甚麼政策才是上策。

由此可見,法庭怎樣裁決,要視乎政府提出的解釋和根據是否充分。判決書說明:「只有在明顯地全無合理基礎的情況下,法庭才會裁定該項限制為不相稱(“the restriction will only be held to be disproportionate if it is manifestly without reasonable foundation”)」。(見判決書第43段)

我們要理解,法庭審理司法覆核申請的權力,是來自奉行法治:政府施政必須受法律的約束,不能任意行使其行政權力,而是否超越法律權限而「任意」,由法庭裁決:沒有任何合理基礎而對一項憲法權利施加限制,就是任意。

這個原則,是法庭一直貫徹引用的原則。政府敗訴,往往因為拿不出任何正當的道理,甚至沒有任何道理,只是蕭規曹隨。例如剝奪在囚人士的投票權,就是一個例子。負責任的守法政府,應該研究法庭判決的理由,汲取教訓,尋求改進,那麼施政就會變得越來越符合法治精神。

我們能接受政府跌破這個底線麼?市民大眾不服當局拒絕發牌給香港電視而不給任何理由,不正是要求政府守住這個底線麼?如果這個要求適用於反對梁振英任意拒絕發牌給王維基,而不是同樣適用於限制新移民申領綜援,我們支持的就不再是法治而是傾向人治。如果拿不出合理理由,解釋不到有甚麼正當目標而這個限制是達到目的合理和合比例的做法,這個政策就不能推出,不只是針對新移民,針對甚麼人、甚麼團體也是一樣。

終院判決書提出的只是良好管治的起碼要求:制訂政策及政府施政必須有清楚的理據原則,及按照公開貫徹的既定制度。現時特區政府的最大弊病是做不到這個基本要求;梁振英的官員任意妄為,甚至不知道這個基本要求為何物。所謂「依足程序」就可以不講道理,其實與法治貌合神離。後果是社會越來越不穩定,特別是今次事例,政府不善處理,不但加深了社會矛盾,更令市民因不滿法庭裁決的結果而影響了對法治的信心。

請不要侮辱粵語片 —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正解 易以聞 主場新聞




易以聞

電影研究者,「香港粵語片研究會」成員



請不要侮辱粵語片 —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正解

2014-6-22 18:21:44
不代表香港市民的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日早上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作標題,為向新界東北居民迫遷計劃護航。本來梁氏一貫的偷換概念作風,香港人早就聽到悶、睇到厭,但這次他竟向足令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經典粵語片埋手,污衊前人艱苦創作的成就,那就更需要民間來澄清視聽。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拉丁語"Unus pro omnibus, omnes pro uno"/英語 "One for all, all for one")這句話早至 17 世紀歐洲已被引用流傳。然其在香港之能深入民心,則無疑跟1953年的粵語片《危樓春曉》有莫大關係。這部電影由當時業界大部份最頂尖的台前幕後人員以提昇粵語片質素、關注小市民生活的抱負合作而成,不但在大半世紀裡一直被觀眾奉為經典,更於近年被香港電影資料館選為「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之一。目前正於英國倫敦 BFI(British Film Institute)舉行的「中國電影百年」(A Century of Chinese Cinema)專題節目,亦將該片選入放映之列。





























電影沒錯是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為口號,宣揚小市民間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精神;但絕不應被選擇性忽略的是,在故事裡,這些角色們要共同面對與抵抗的,不是別的困境,而正正就是為富不仁的地產霸權!
影片甫開始的10分鐘就是一場「迫遷」實況:下午,「快富巷」某戰前舊樓單位迎來了新房客羅明(張瑛飾)。他才進門便碰上了正要外出的大班黃(盧敦飾),這個「大班」穿一身淺色西裝,言談傲慢且隨便罵人,顯然非善男信女。那邊廂,包租婆三姑(李月清飾)乍聽羅明進門,即急進他要遷入的板間房,要求已欠租三月卻仍滯留房內的二叔(黃楚山飾)帶同臥病在床的妻子(黃曼梨飾)與一對年幼子女立刻遷出。倆口子苦苦哀求,然三姑本身既已為他們向業主代交了三個月租金,實亦長貧難顧。睡在冷巷的玉芳(梅綺飾)見二叔一家情形困頓,即答應讓出床位、改睡騎樓,好使貧病交迫的二叔一家不至流落街頭。豈料大班黃妻(黎灼灼)聞言即出場喝止,指玉芳的床位乃大班黃所留,眾人未經其同意決不能輕動。即使鄰房的住客白瑩(紫羅蓮飾)好言相勸,仍無成果。在眾人的言談間,觀眾方知大班黃原來不止是單位業主的朋友,更藉放高利貸控制三姑,好讓他與太太一直霸佔著頭房白食白住。二人仗著依附在上的權力,加上自己的卑鄙手段,在屋內橫行霸道;眾人在財勢壓迫下,自感力弱,敢怒卻不敢言。外頭翻起風雨,二叔二嬸卻已再無辦法,唯有帶孩子們收拾包袱離開。
然二叔一家方才舉步,卻見另一住客梁威(吳楚帆飾)披雨返至。威見二叔一家窘狀,即二話不說,淘出銀包,率眾為二叔墊支床租。黃師奶再試圖阻止,威即不顧對方出言威脅,仗義反駁:「點都得!做人無嘢嘅,講道理架唧!」他振振有詞的指責著大班黃夫婦的橫蠻,喚起屋內眾人義憤,力向三姑勸言,最終驅使包租婆冒著得罪權力的風險,同意交易。一場危機在眾人的同心協力下暫時得到解決。威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格言,由此而生。

















《危樓春曉》裡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精神,是寄望大眾在不平的世代裡有所承擔,是將義憤化成行動,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要讓社會裡的人們在惡勢力的陰霾下聯合起來,付出自己哪怕再小的力量,扶助弱勢,保衛大家的家園與基本的做人權利,對霸權說不!看片中的吳楚帆,身形魁梧、眼神堅定,儘管談吐不算溫文有禮,但思路與立場卻絕不含糊。面對荒謬的恐嚇,更決不輕言退縮。倘他泉下有知,得悉自己演藝生涯裡最被人稱道的其中一道金句竟被當權者扭曲成為替霸權服務的工具,不知他會作出怎樣的反應?
至於戲中這個為虎作倀、不學無術大班黃,在目前的社會裡,相信觀眾已不難找到適切的投射對象。


















故事繼續發展下去,屋裡的眾人各自在生活裡遇上了各種各樣的艱難,也有不同的悲歡離合。電影平實而精準的鏡頭,在這間匯集了的士司機、教員、賣報童、工匠與舞女於一室的板間房內不斷游走,譜寫了五十年代香港庶民的人生曲。然另一邊廂,業主與大班黃卻暗裡作出種種令人髮指的惡行。到片末,颱風來襲,失修的舊屋頓變危樓。眾人憑著彼此扶持而逃出生天,大班黃卻為了拾回一疊高利貸借據而命喪瓦礫堆下。善惡到頭皆有報,是粵語片一直秉持的信念。
不要以為這就等如犬儒的迷信。相反,粵語片的珍貴養份,正正在於他們對人對社會的洞察,不靠意識形態主導,也不人云亦云。他們總希望人通過電影而變得更清醒,在複雜的世界裡,亦能維持清晰的是非觀;在愈來愈以利益掛帥的世道下,繼續做個正直的人。這群拍戲演戲的人,憑良心做事,對得起時代、對得起自己。諷刺的是,現在一些明明該要以實事求是為己任的,卻彷彿倒過來,用演戲的心情做人了。而這些現實裡的戲子,竟將半世紀前人們苦心經營的東西隨意來挪用、來侮辱?這,怎一句「時代不同」了得?
當然,《危樓春曉》值得我們談論的,還遠不止於這幾點。電影的片段在網上不難找到,大家不妨搜索重溫,也好好的思索下去,看看能否在半世紀前的光影裡面,找到一個半個當下的自己。有些人的心是盲了,但更多觀眾仍能將事情看真的。我們這樣相信。

星期三, 8月 27, 2014

蜚短「劉翔」 _ 主場新聞 House News

盧先亞

現任上市公司主席,以「三無人士」自取--管理經營奉行「好貓論」,信唯材是用親疏不辨,方能廣納賢能「無所不容」;日常工作則錯愛「老莊說」,深知事事關心普天難及溫總理,所以還是鍾愛「無所事事」自生自滅;至於為人處世,只要知道自己底線及別人死穴所在,就篤定能做到「無所畏懼」從心所欲。

2012-8-10 10:29:11

這兩天的飯局話題,除了劉翔,還是劉翔。七嘴八舌,眾說紛紜。每個人都成了「跟腱」專家,大家又同時化身「編劇」,就係唔知有冇人返到屋企仲會做埋「憤青(雖然各人年紀都唔細,不過心智嘅嘢……)」席中有人問我意見,我只輕輕說了一句:「佢已經做咗一個運動員要做嘅嘢。」當然我係漏咗「喺泱泱大國同埋只要光榮嘅舉國體制下」呢隻字。我不會說他是一件犧牲品,畢竟這樣會太悲情,不過作為為國爭光的工具,卻差不了多少,而且像這種事情在內地,無日無之。

「鍛煉身體」,因為國家過往更為熱衷,或瘋狂於將群眾捲入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運動,所以老一輩的都聞「運動」而色變。總之政府就係喺物質貧乏的條件下,多鼓勵人民以此「鍛煉」途徑去「強身健體」,說穿了也就是想抵銷個體營養不足的窘況。同時亦能藉以調整民眾的聚焦所在。那年代的東歐共產國家,無一不是表表者。

當國家開始富起來,情況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當權者還得依靠運動成績,尤其是金牌數目去發揮另外一種的維穩作用。這和標榜國力已經做到上天下海的能耐並沒兩樣,不也就是假借這種虛浮的民族自豪感、愛國情愫去掩飾在人權、法治和民主發展上的蒼白。所以時至今天,國家機器仍然需要「金牌」去穩住民生,並以此為據去印證凡是「舉國」的體制就是好。而且現還滲雜了龐大的利益因素,處境只會更加糟糕。

據載,劉翔成為欄王之後的經濟收益以億元計,個人可以保留一半外,其他悉數上繳。其中教練團隊和國家田徑中心各佔百分之十五,剩下的歸地方單位,可以話成棚人都等住佢養。所以點解羽毛球隊會「消極作賽」,寧願丟在世人面前也要走線,咪又係要確保國家兩隊都能獎牌到手,再而瓜分最多的實質利益。尤其所屬的訓練中心和教練,這麼多人等着分贓,又豈可空手而回。所以下達指令怎會不是教練和領隊?而為個人利益好,為集體利益也好,反正身不由己的也就是運動員。

不過也好,塵埃既已落定,曾經璀璨閃爍的運動明星,最終亦不過就是巨碩無朋的體制拼圖的其中一塊,現該可以做返一個「個體」。惟望國人可以有一份寬容,其實也是一份覺醒,畀條路佢行,好讓他能夠為往後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重新奮鬥。

我願意相信,社會會隨他而改變 _ 鄧小樺 _ 主場新聞

鄧小樺

笑容泛濫,態度激烈,傾向極端,經常改變主意。

2013-12-5 13:54:57

第一次請長毛做關於文學的座談,是2006年《字花》第二期「惡」的「惡死能登會」,在KUBRICK。當時長毛剛選上議員,被外界認為是古怪恐怖之物,一來世界就要大亂的;不過《字花》中人不這麼想,一來當他是平常人,二來當他是讀書人,座談、約稿、拍雜誌封面(還有上我節目)。從那時開始,他亦未托過我手踭。我們有建立在示威現場的信任,比一般交遊堅實得多。

那次座談好像類似不歡而散,不過後來長毛狀態愈來愈好,社會上對他及他的理念的接受度一直增加。近年和他走在街上,基本上是明星一樣不停有人求合照,而且搭訕毫無距離彷彿相識幾十年,連婚宴當日的侍應上完炒飯都忍不住求合照,等唔到甜點。上屆立會選舉有個傳奇,說長毛的選舉開支只有一條BANNER,且是臨選前三日才掛的,連傳單都沒派過。社會氣氛的確已經改變了。

本來文學和政治一樣,在社會中是沒人願理的事,現在政治已經很熾熱捲動很大資金流,文學或者沒有隨之富起來,但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是有扮演過重要角色,沒有辜負自己的責任。

文學、哲學各種書長毛都讀很多,只是他走行動路線,早期我們常常互相諷刺,他說你們這種書呆子讀這麼多有什麼用最重要是行動,我說如果不是以前讀過這些你撐得到現在嗎。那時他見我手上阿圖塞的《保衛馬克思》,會笑「而家仲有人睇呢D?」然後下次見面時便遞一本他家裡的英文版舊書給我,時隔兩年。重點是他記得,沒有輕侮過。

長毛一旦寫文,構句仍然佶屈聱牙,字體依舊難辨;長毛待我,我待長毛,亦如往時一樣。不過他很敏銳,有些重要的轉變。比如較以往更注重到我的文學身份。素來,稱我「文化人」的多半有敵意,稱「作家」的多半是好意,說我是「詩人」則有點怕我。姐前哥後三分險,不過長毛通常叫我「阿哥」,另計。

轉變的是什麼呢,邀請長毛出席「書寫與抗爭」的座談,他第一句就說「這是我的老本行」;在沈氏婚宴上再提佢,佢話「我記得,非常重要。」因為腳傷,他窩在家裡,讀了好多羅莎.盧森堡,準備要在講座上分享(現在或者也趨近德國左翼受襲擊被殺害的年代)。轉變的是,他對文字、閱讀、書寫,愈來愈尊重。以前在心裡,現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我願意相信,社會會隨他而改變。

「文字.革命.生活」的活動其實一半為文學的公共,一半為文學生活館尋求支持。文學是非常重要的事物,它必須恒定有根,好好的在那邊,成為一種堅持。它可能很拙於求生,如果你覺得文學生活館的捐款方式很不方便,不妨當日直接來填表、交600會費。讓那些致力改革的人,看到社會的改變,於是他們才能走得更遠。

「文字.革命.生活」——九龍城書節開幕座談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
時間:1430-1700

上半場主題:書寫與抗爭
講者:陳智德、張鐵志、俞若玫、梁國雄     主持:鄧小樺

下半場主題:「如何文學,怎樣生活?」
講者:董啟章、陳智德、廖偉棠、朗天、鄧小樺、阿三、鄭政恆  主持:謝傲霜

另看羅莎·盧森堡的資料

文題為編輯所擬。原文刊於作者facebook。〈香港文學生活館籌款問與答〉及作者facebook page

他們為什麼參與佔中公投? 主場報道 主場新聞

 主場報道






他們為什麼參與佔中公投?


2014-6-22 16:43:52









































下午的屯門票站,排隊等投票的人龍比早上更長。

「和平佔中」全民公投,今日首度開放實體票站予市民投票。截至下午4時,15個實體票站的累積投票人數逾2.6萬,總投票人數逾63.6萬。屯門贖世主堂一度是最多人投票的實體票站,不少市民在票站未開放前,已經冒雨排隊等候投票,票站外也出現長長人龍。到下午,排隊人龍比早上更長。
大學生:香港要自救
就讀樹仁大學4年級的Rita下午到票站投票,投了3號學界方案。Rita表示現時香港好像不再是大家熟悉的香港,若再不站出來表態,香港就「冇得救」。港人應該學台灣般「自己救自己」。她認為香港現時的情況比台灣更嚴峻,應該站出來:「其實我哋只係做少少野,到最後成唔成功都好,呢個已經係表達到自己意見」。
她又說,是否成功爭取到真普選,取決於香港人是否團結,若香港人可以團結站出來,會對爭取真普選有信心,若政府完全不理民意,她會參與佔中。
投了3號方案的 Rita,表示香港要「自己救自己」。

不少年輕人選擇上網投票,但20歲的梁先生則選擇到實體票站。他留意到網絡攻擊影響網上投票,擔心會影響選票結果;而且有人質疑可買電話卡造假,加上他覺得「實體投票意義大啲」,希望自己出來投票,讓他人看到有許多人現身支持行動。他表示自己投了3號學界方案,認為這個方案更有效爭取香港有真普選。
至於在今早,票站未開放時,市民都撐著傘等票站開門,也有人主動讓長者先上前投票。有修女投票後興奮地衝出票站,叫人快點投票。3個自稱年紀超過兩個世紀的伯伯,早上分別飲完茶和參與彌撒,在9時許坐下等票站開門,中間的91歲伯伯參加過上週毅行,3人也自2003年起參與七一遊行,即使國務院不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本身已打算參與投票,希望爭取到無篩選的普選。
居港日本人投票表態
外籍人士也有參與投票。居港14年的日本人小出雅生,在教堂參與彌撒後,在港人妻子陪同下到票站投票,他表示希望投票能爭取全民普選,至少選舉要有日本的水平,他過往也有出席遊行為香港爭取民主。










































居港14年的日本人小出雅生,希望投票能爭取全民普選。

蘇先生與妻子,外母及一歲半的兒子,一家大細來到票站投票。蘇先生表示,全家都投票予學界方案,認為此方案有助為下一代爭取民主。帶兒子出來是希望他能涊識一下爭取民主的過程。蘇先生笑言:「如果佢(兒子)冇扭計,我哋(出來)應該無錯嘅」。
「未夠秤」義工盼同出一分力
港大民研招募了不少義工協助投票順利進行,義工Helen和Winnie今年分別18及19歲,兩人均選擇了學界方案,她們表示投票人數逾50萬,代表香港有希望,身邊也多了人關心投票,為票站做義工是希望為香港民主出一分力。
3位17歲的少年剛考完文憑試,也來到票站做義工。即使今年無份參與投票,他們都希望來為香港民主出一分力,希望在2017年見到真普選。盧建華(圖左1)表示,即使中央不聽民意,也希望透過今次投票引起國際社會關注。陳建希(圖左2)表示,過往無參加集會,透過參與投票,可以令自己對公民社會認識更深。





















圖上:票站義工;圖左下:蘇家;圖右下:長者

三代同堂齊赴票站
陳生陳太三代同堂來理工大學票站投票,陳太說,她試過上網投票,但投不到,又聽聞有很多黑客,所以親身來投票。她表示,投票是因為『香港政局愈來愈不穩定,再不出聲就沒得出聲了。』
陳生說,他們住附近,只是自己很想投票,所以未有特意向小朋友們解釋發生甚麼事。陳太續說,帶他們來,也想告訴孩子,『當有得選擇時,就要盡力選擇,不要躲起來不出聲。』
對放有數萬人已投票,政府卻口口聲聲不認可公投,陳太認為,這表示政府愈來愈黑暗,而且就自它不認可,大家也知道香港人是團結的。
她又稱,當聽到中聯辦說公投非法,立即笑了出來,『咁一係拉晒所有香港人吧,這樣沒所謂,如果你拉得晒的話。』
















我哋同呢個特首就話不投機半句多
從來未投過票、87歲的余婆婆今早在票站未開門,便到理工大學等投票,她批評政府不聽民意,『要聽民意先得嘛!』
聞說官員說投票非法,余婆婆大喝一聲『佢話乜都得啦!我唔認為非法。』她又希望更多市民可有份選特首。
被問到為何那麼大雨都出來投票,余婆婆稱,『怕風雨就唔好出來!酒逢知己千杯少,我哋同呢個特首就話不投機半句多。』她希望,特首和區議員一樣,都可以一人一票選出來。





















張同祖:看見人心
香港著名電影導演、編劇、監製、演員張同祖今日傍晚現身理工大學票站投票,他認為,每個香港人都應該來投票,要決定自己的命運。對於國務院近日發表的一國兩制白皮書,他相信更是惹怒了很多香港人,因為當一個政權講完的話都不算數,人民不可能沒反應。
至於至今累積了幾十萬人出來投票,他認同政府不能再漠視民意,『這是人心,雖然在不公義的法律下,它(投票)沒有一定的(法律)效果,但這見到人心。』
張同祖認為,毋須認真對待中聯辦官員說投票是非法這些話,『最重要是香港人清楚,你自己想要做甚麼,要爭取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