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中港關係」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中港關係」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一, 7月 17, 2023

「港法治港只是空想而不可行」──回看1983年一份意見書 - 毛來由

原刊於《眾新聞》,2021年6月15日

2020年6月30日晚上11點,《港區國安法》正式開始實施。任何政治陣營,都不會否認國安法的實施,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一個年代的開始。身處在此歷史分水嶺,置身於這個大時代,或許是回顧歷史的好時機。
 
英國國家檔案館所藏的外交及聯邦事務部解密檔案FCO 40/1551 Future of Hong Kong, 1983中,有一份由當時香港親國民黨組織(包括九龍總商會、港九工團聯合總會、中國文化協會等「自由社團」),共同呈交「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辦事處」的意見書,言簡意賅地解釋為何必須維持英治香港的現狀,絕不能讓北京「收回主權」。香港人現在回看這份意見書,感情豐富者可能掩卷嘆息,容易激動者更可能眼淚直流。現在,就看看這份意見書有什麼矚目之處,並將之和今日情況對照吧。

圖片來源: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檔案


首先,筆者認為這份意見書寫得最好的部份,就是一針見血地指出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不但會為香港帶來巨變,還會改變地區的地緣政治經濟形勢:

香港向何處去?這不但關係到香港五百多萬居民的命運,而且也影響到東南亞的經濟和戰略均衡。與香港命運有關之國家,對此必需有正確的估計。

自從港區國安法頒佈實施後,美國、日本和台灣等政府都指出,北京的下一步,是企圖將國安法措施強加於台灣,這點亦為中國官方學者田飛龍所坦白承認。[1] 大家都見到,在國安法實施後,中共軍機闖入台灣防空區域的次數越來越多。同時間,許多國際評論員都認為,國安法在香港順利實施後,中共在南海有爭議的水域,可能將採取更大膽的行動。


圖片來源: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檔案


意見書之後的部份,就解釋為何「港人治港」將會是空中樓閣,不可能是真的:

過去數月來,有人提出,並有人為之鼓吹的『港人治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不可能實現的。這裏的大多數代表輿論的報紙都已清楚的指出:『港人治港』,即使不稱之為一種騙局,也必是一個空想。因為這種空想,既不切實際,也不可能實現。事實上,大多數香港人都反對或嘲笑『港人治港』的空論。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李鵬飛先生擔任團長之『香港青年人士大陸訪問團』返港後之報告,亦認為『港人治港』是無法實行的

2003年七一大示威後,中共官方及其在港代理人,力吹「愛國論」,並指出「中央給你多少權,香港便有多少權」;到了2014年的「一國兩制白皮書」,更講明北京對香港有「全面管治權」;國安法實施後,更「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而李鵬飛則在2020年5月過世,無緣見證國安法實施後的大時代,對他來說,都唔知係好彩定唔好彩了。
 
主權移交以來,香港特區政府的宣傳,經常強調香港人的各種權利及香港的特殊地位,都源於基本法。到近年,當局的文宣更同時強調中國憲法與基本法,並重申基本法源於憲法。而這份意見書,一早就預言了這種變化:

至於最近提出的『港法治港』,提得雖然較為具體,但也只是空想而不可行。事實上『港法治港』之語一出,已有人『澄清』,指出『港法』必需遵照中共的『憲法三十條』作為根據,很明顯,如果『港法』要以大陸的『憲法』為根據而製訂,那裏,『港法治港』,亦純屬空談。

意見書唯一的錯誤,就是將1982年頒佈的中國憲法第三十一條錯寫成「三十條」。該三十一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結果,大家都看到1999年以來多次人大釋法,以及上年人大制訂的港區國安法突然頒佈實施了。
 
最後,意見書如此作結:

過去一年來,香港事實上已出現信心危機,人才與資金外流已開始出現,此乃無可否認的⋯⋯如果所謂『收回主權』一旦實現,香港整個自由社會體制將迅速崩潰,而成為一個黑暗的死城。
為著五百萬人能過自由、安定、溫飽、富足的生活,香港的現狀不能改變,『港人治港』、『港法治港』的虛偽言論必須徹底駁斥及否定。
這是我們的意見,我們相信,這也是香港絕大多數居民的意見及態度

結果,到了2021年6月的今日,「移民」成為了香港人最熱門的話題,即使未有條件實行,亦會設想一番。移民這個話題,甚至可能是黃絲藍絲唯一的共同話題。

註釋:
[1] 〈北京學者:習近平傳承毛澤東 國安立法終結香港「無政府」狀態〉,多維新聞,2020年7月9日

原文連結

毛來由:「港法治港只是空想而不可行」──回看1983年一份意見書https://moloiyau.wordpress.com/2021/07/19/%e6%af%9b%e4%be%86%e7%94%b1%ef%bc%9a%e3%80%8c%e6%b8%af%e6%b3%95%e6%b2%bb%e6%b8%af%e5%8f%aa%e6%98%af%e7%a9%ba%e6%83%b3%e8%80%8c%e4%b8%8d%e5%8f%af%e8%a1%8c%e3%80%8d%e2%94%80%e2%94%80%e5%9b%9e%e7%9c%8b19/

+++

星期一, 7月 03, 2023

淺釋令小粉紅火爆的 "Hong Kong is not China" - 讓我告訴你 "why..why?"

如果 "Hong Kong is not China" 令你抓狂,那麼這篇希望是一帖藥方,給你紓解一下。[1]


病犯沉痾,須俟苦口良藥,且待我分說究竟。

1) 不知閣下可有聽過江西瑞金政府?

//1931年12月1日,毛澤東、項英、張國燾聯名於《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佈告》表明在一個中國疆域內有兩國:「從現在起,中國疆域內有不同的兩國。一個是中華民國,是帝國主義的工具。另一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剝削與壓迫下廣大工農兵的國家,他的旗幟是打倒帝國主義、消滅地主階級,推翻國民黨軍閥政府、建立蘇維埃政府於全中國,為數萬萬被壓迫被剝削的工農兵士及其他被壓迫群眾的利益而奮鬥,為全國真正的和平統一而奮鬥。」//

(見維基百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其明言在中國國土內另立一國,請問這是否分裂活動?

這還不止,在其憲法大綱,第14條提到「中華蘇維埃政權承認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民族自決權,一直承認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國脫離,自己成立獨立的國家的權利。蒙古,回,藏,苗,黎,高麗人等,凡是居住在中國的地域的,他們有完全自決權;加入或脫離中國蘇維埃聯邦,或建立自己的自治區域。中國蘇維埃政權在現在要努力幫助這些弱小民族脫離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閥王公喇嘛土司的壓迫統治而得到完全自主。蘇維埃政權,更要在這些民族中發展他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言語。」

(見維基文庫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1934年))


由此可見,1930年代的中共,是承認少數民族的自決乃至獨立建國的權利,他們保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習俗,被視為理所當然。


2) 這就是1920年初「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多番奔走後而初具規模的中國共產黨政府當時的方針政策。


自五四運動以來,知識分子探究中國積弱的原因,並認為這是國內軍閥和買辦,勾兌外來的帝國主義者,欺凌廣大中國人民。而帝國主義又是資本主義興起後的必然結果。要打破半封建、半殖民的困局,便要引用當時新興的顯學馬克思主義,與新建立的蘇聯以至其領導下的共產國際並肩作戰,實現全世界勞動者大團結,方能讓中國彎道超車。


這種「工人無祖國」的國際主義形成的力量是巨大的,先進知識分子向青年啓示「科學馬克思主義的優越性」,在思想、輿論陣地上,提倡回歸傳統儒家思想的蔣介石政權完全敗下陣來,失去整整一代的年輕人。


3) 可是自赫魯曉夫1953年在蘇聯主政後,逐漸放棄對外輸出革命,跟美國為首的自由世界的角力,也逐漸由韓戰之類的熱戰趨向冷戰,以外交、軍事恫嚇、代理人戰爭、文化、體育,甚至太空競賽等形式進行。


毛澤東對此種緩和態勢極為不滿,加上赫魯曉夫對史太林的批判(包括搞個人崇拜、大清洗、農業、軍事等等)被毛視為「鞭屍」,於是便發展為「反蘇修」。對外則最終發展為1970年代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理論,促使他要做盟主,團結「阿非拉」,取代慵懶的蘇聯,並在國際層面重演他「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對內則以群眾運動形式加速集體化和工業化,實現「人民公社」和「大躍進」。


但其內核便是漢唐盛世、萬邦來朝的心態。至於所謂「共產主義」就變成幌子,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國家已剝落變成一個毛澤東君臨天下,依靠不斷搞群眾運動來鞏固權力的神權國度。


4) 而中共本來未至於斯。我都不提南陳北李那種浪漫情懷了,反右運動前夕,儲安平《黨天下》一文提及「…解放以前,我們聽到毛主席倡議和黨外人土組織聯合政府…」[2],那時中共高層要求蔣介石放棄獨裁、開放言論、實行民主。


正是這種「開明」,才讓拱衛北平的傅作義獻城投降,才讓少數民主黨派投誠,成為後來的政協委員和「八大民主黨派」。


所以1980年代鄧小平的開放改革,在政治層面上就是以民主作風,去對治文革餘燼留下來的狂熱。


5) 這種以「中國式共產主義」包裝的封建復辟,能看穿其意圖者都相當反感。回到本文主題,你預設了「中國」,就是這種由共產黨領導下的極權中國,然後華人一旦拒絕,就被扣上帽子,說這是分裂中國,大逆不道!有點無賴吧?!


如果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國是中共的目標,那它就必須改弦易轍,令自己變得開明和更有吸引力。


到時去責怪出走者「不愛國」才叫有點靠譜。不然就很難解釋李嘉誠「我心安處是吾家」,以及余英時「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這些講法。儘管司徒華生前一直堅持每年舉辦六四晚會,無人會說他不愛國,「收外國人錢」這種帽子也扣不到他頭上。


6) 結語:小粉紅應反求諸己,如果人們不愛你那個「中國」,請冷靜衡量一下別人不愛的原因,並且勇於改過,人們自然會為之改觀。


這樣才能與全世界人民攜手並進,才有路可走,未來才有希望!



1) 本文源於有關在英港人七一遊行被小粉紅踩場

Sheffield七一遊行|中國小粉紅推撞爆粗阻遊行 英人身體護港人 Re-Water:我哋唔會驚!

追新聞 2023年7月2日

https://youtu.be/5NfEx-Un2dU


//英國港人在多地舉辦七一活動,雪埠(Sheffield)有港人在遊行期間,被中國小粉紅搗亂,一對自稱雪埠大學學生的中國男女,拉扯示威者手中的「光時旗」。當地警察介入調停,留學生和警察爭論,以英文說:「他們說香港不是中國。為甚麼?為甚麼?」(They say Hong Kong is not China, why...why?),之後又向英警說普通話:「他們在幹甚麼?你看他啊!」另有兩名操普通話的男子挑釁遊行港人,舉起不文手勢,又不斷叫囂:「拍你爸爸!拍你祖宗!」小粉紅行為反而使一些當地人加入遊行。


主辦遊行的雪埠港人組織Re-Water發表聲明,表示遊行起步前,已有疑似小粉紅在人群中穿梭監視,起步後再有三名操普通話男子挑釁並推撞遊行人士、以粗口指罵義工,阻礙遊行隊伍前進,事件中無人受傷。


聲明亦提到,「我們,作為香港人,對於在自由民主國家行使公民權時被中國人不由分說地阻止遊行,以粗暴野蠻行為拉扯手足的示威物品,非常憤怒,並重申:We are Hongkongers, Hong Kong is not China!


香港人唔好驚!唔會驚!我們將繼續向世界宣告,必須與犯下反人類罪、摧毀香港人自由、支持俄羅斯攻打烏克蘭的中共政權切割。」


當下要求:

1)雪埠應與中共政權掌控的城市,鞍山及成都脫離姊妹城市關係

2)英國首相辛偉誠立即兌現承諾,關閉所有孔子學院

3)保護香港人在英國的遊行、集會自由//


2) 〈黨天下〉66年祭:翻閱《儲安平傳》 重溫〈向毛主席和周總理提些意見〉 2023-06-05

https://vocus.cc/article/647373d2fd897800017c5854

+++


星期五, 4月 14, 2023

族內歧視(2)- 唔好嫌我笑得大聲

//公民教育委員會製作了兩輯推廣「尊重與包容」價值觀的電視宣傳短片及電台宣傳聲帶,分別名為「包容心聲篇」及「聲音篇」。「包容心聲篇」已於2013年3月23日起在電視及電台播出。另一輯名為「聲音篇」的電視宣傳短片及電台宣傳聲帶,則向市民推廣「尊重不同價值包容不同聲音」的訊息。「聲音篇」電視宣傳短片及電台宣傳聲帶會於2013年4月15日起播出,…

公民教育委員會籌辦「尊重與包容」推廣運動,以鼓勵各人尊重社會內不同文化及背景人士,樂意聽取別人的觀點,從而促進社會融和。…// [1]


乍看之下,這和2005年時的推廣目標差不多,但用字上就少了「公民個人修養」、「對事不對人」、「求同存異」、「以理服人」等等。


我們同樣看看這兩套30秒短片

1)包容心聲篇

尊重不同價值 包容不同觀點

https://youtu.be/npLTpx16Pw0


男子:尊重?很簡單,就是互諒互讓

印度女孩:大家想法不同,但互相包容

搖滾女子:衣着前衛點,也沒有問題

公公:麻煩你,年青人也不介意我老態龍鍾

太太:    最好真的了解我

女旁白:希望別人尊重與包容你?很簡單,由自己做起吧!

婆婆:不要嫌棄我笑得太大聲


起首男的點題有種斷言感覺,它不打算營造「實況」,也不偏向說理,而是帶出一種訊息:尊重就是「彈手指」般簡單容易的事。


印度女子的造型是想指出不同族裔的人想法不同,但其實平機會也有條講多元文化共處的影片,這似乎是兩者有重複。後面我會提到平機會的短片。


為何不同族裔就覺得是「想法不同」?土生土長新一代的少數族裔,他們在本地學校讀書,講流利廣東話,對自己身處社區的熟悉和熱愛不比華裔為差。


譬如巴裔男孩會告訴你,小時候在灣仔愛群道清真寺附近那公園和夥伴們打板球,意外打爛泊在附近的電單車倒後鏡,然後大夥兒夾些零錢用紙包好,再連同一張道歉便箋攝在車上。


又譬如另一住深水埗的巴裔女孩會告訴你,小時候坐校車,司機會䁥稱她「拜神妹」,她致電司機家告知改行程,司機家人會代她轉告,「拜神妹今日拜神」。她也會告訴你尼泊爾店和巴基斯坦店的分別:尼泊爾人不吃牛肉,而你可見店面有炸甜麵包圈。信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人則不吃豬肉。


所以其實反而是華裔港人未有更多了解其他族群有趣一面。


「搖滾女子」這節大概是想突出「前衛」,又或者如大陸官方媒體早前形容《媽的多重宇宙》裡面的洗衣店華人第二代,形容她「作風西化」(暗喻同性戀),但觀乎「搖滾女子」的衣著真的一點也不前衛。


不管「印度女孩」、「搖滾女子」、「公公」造型,其實全部都有「隱患」。最危險的地方就是 learn by example 好容易令人誤以為「阿媽係女人,所以女人都係阿媽」,變成滑坡謬誤,以為「想法不同、互相包容」就是和印度人保持禮貌、「衣著前衛」就是釘釘珠片的牛仔 look, 「老態龍鍾」就是行得慢少少……得罪啲講真係未見過大蛇疴尿。


嗰啲嚟香港扮傷殘、扮和尚行乞係咪又無問題?旺角街頭「賣身葬父」呢?小巷佈滿站街女也還罷了,卻有「雌雄大盜」劫掠嫖客,甚至今日(2023年4月4日)出現罕見的「攬住阿伯揸下體劫金鏈」[2],請問點樣包容?


能否包容要視乎問題的嚴重性,也視乎當事人的態度。


好似「容姨」咁可愛當然無嘢[3],佢又用到「嫌棄」這自謙之辭,同時又有一種爽朗、心直口快的親切感。而當然也視乎社會氣氛會否令人太煩躁窒息,以至「容不下」。


早陣子有講普通話的媽媽們在地鐵內要求別人「讓」關愛座「給小孩坐」,因而引發罵戰,也不期然有人疑心這些是大陸人,雖則她們也說自己是台灣人了,但這種先入為主的觀感不正好突出了中港矛盾?


而大陸也有網紅們來港製造話題,故意看看「用普通話會否受歧視」。在網上也不乏大陸人吐嘈:「你們茶餐廳幹嘛要搭枱?」、「整日價排隊,太煩」。


2)聲音篇

尊重不同價值,包容不同聲音

https://youtu.be/yZffMXNvNCg


「聲音,有些會觸動心弦。我聽到生命力、城市的脈搏,也有我不喜歡的噪音。

放開懷抱,細意品味、聆聽,你,可能有新的體會。」


男生在城巿晃蕩,去收錄不同的聲音。

有嬰兒在哭,有師傅在修理鐘錶,嗒嗒作響,有電車在叮叮駛過。然後見到小貓咪、在叫嚷或是吵鬧著的檔販、地盤開工在聒噪煩人、一對男女在街頭吵鬧。最後影向海濱,男生與朋友們聚頭,給一個女生戴上耳筒。


這片見到日常都巿生活的生動和活力。它隱藏的訊息是萬物有情,只要你用心傾聽,甚至抽離一些,以旁觀、品味的角度去看這些日常不過的聲音,也可發掘妙趣。甚至乎聒噪、討厭的聲音也是整個可愛城市的一部分。


這篇驟眼看來比「包容心聲篇」更有深度,它表現為容納多元文化。甚至你說裡頭有著莊子「齊物論」都不為過,但其實這正是最危險的潛移默化:它叫你抽離嘛,就是 neutral point of view, 保持中立。


上一篇《族內歧視(1)》內文提到葉蔭聰的評論。他引用齊澤克(Slavoj Zizek)「除咖啡因 (de-caffeinated) 的世界」之說:


//他說,任何人的信念、立場及價值,其實都具有激情與動力,互相碰撞雖不必你死我亡,但造成各種文化震盪與衝突其實是無可避免,當代社會發展出一種逃避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及別人的所思所想,化成一種「觀點」,一種「見解」,或一種「生活方式」,於是別人便變成於己無關的他者(other),自己則自以為很理性與冷靜;所以,不同意見的人最好不要太有激情,支持民主也好,支持穩定也好,基督徒也好,回教徒也好,法輪功也好,只要不太激動,便可共享太平。// [4]


3)平機會的「種族共融」30秒宣傳片

https://youtu.be/Q198o3ub5gw


「無論彼此的膚色、語言怎樣不同,我們都可以融洽共處。《種族歧視條例》保障我們在教育、僱傭,以及享用貨品、設施、服務等範疇免受種族歧視」


有中東人讓座給孕婦,孕婦安坐後和鄰坐包頭巾南亞女子閒談,中非跨族裔結婚以港式婚禮接新娘,工作間華人和西人邊喝咖啡邊在加班努力,下課後華人女孩子向南亞男孩同學送上美勞小手工。


平機會這短片在2010年10月發佈,其中這些畫面能表達不同族群間如何身體力行去促進好感,繼而生出良性活動、加深了解。


奇怪的是公民教育委員會的短片卻不循此方向構思。


其實公民教育委員會可併入平機會作推廣就可以了。但反而平機會的短片「點到即止」,怱忙交待「種族歧視條例」的效力就收場了。


*

交代一下時間背景,兩條公民教育短片發佈在2013年3、4月間,而2012年9月出現光復上水站行動,是一系列光復行動的開始。


2013年5月梁振英粗暴對待學生示威者[5],到8月時出席天水圍論壇,更爆出黑社會護航事件。[6]


相關帖文


族內歧視(1) - 細數公民教育得失

https://curioushunter.blogspot.com/2023/03/1.html




1)「尊重與包容」推廣運動

https://www.cpce.gov.hk/main/tc/promo_act.html


2)紅磡兩女子操普通話兜搭 89歲老翁被「攬住揸下體」搶金頸鏈(更新) 2023年4月4日 am730

https://hk.news.yahoo.com/%E7%B4%85%E7%A3%A1%E8%80%81%E7%BF%81%E8%A2%AB%E6%90%B6%E9%87%91%E9%A0%B8%E9%8F%88-%E5%85%A9%E5%A5%B3%E8%B3%8A%E9%80%83%E5%8E%BB-023708441.html


3)飾演「婆婆」的譚倩紅,當年以劇集《真情》(1995-1999)內「容姨」一角為人所熟悉


「請問尼個是否陳倩紅女士 於2013年公民教育廣告演出,由於家父十分喜歡陳倩紅女士演出,又怕認錯她本人,希望可以求証」

https://www.uwants.com/redirect.php?tid=19770663&goto=newpost


4)誰的包容與尊重?———歪讀公民教育委員會「社會共融」短片 2005-08-08 葉蔭聰

https://www.inmediahk.net/%E8%AA%B0%E7%9A%84%E5%8C%85%E5%AE%B9%E8%88%87%E5%B0%8A%E9%87%8D%EF%BC%9F%E2%80%94%E2%80%94%E2%80%94%E6%AD%AA%E8%AE%80%E5%85%AC%E6%B0%91%E6%95%99%E8%82%B2%E5%A7%94%E5%93%A1%E6%9C%83%E3%80%8C%E7%A4%BE%E6%9C%83%E5%85%B1%E8%9E%8D%E3%80%8D%E7%9F%AD%E7%89%87


5)古德明: 公民教育 「包容」至上? 2013年5月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_2592.html?m=1


//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最近不斷宣傳「尊重不同價值,包容不同聲音」:現代漢語所謂「價值」,是英文value的化身,等於中文「是非觀」或「原則」;至於所謂「包容」,當然也不是中文。


中文「包容」一詞,首先應見於統治者教育,而不是公民教育。…至於百姓,却不必「包容」統治者。……


現代漢語「包容」的含義,却和傳統中文相反。例如香港百姓籌劃「佔領中環」行動,以爭取真正普選,中共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竟然怒斥他們不懂包容:「佔領中環方案,即使有一萬人簽名支持,假如不考慮其他人意見,等於少數人的獨裁。」

……

另一方面,統治者對民眾却是睚眦必報。根據現代漢語說法,這不是不包容,而是「維護社會安寧」。五月十六日,梁振英往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出席明愛六十週年國際會議,二十多個學生到場請願,氣氛和平;梁振英却一不接請願信,二懶得聽他們說話,左右一擁上前,就向學生動武,或用脚踢,或用手推;或施展金剛鐵腕,直叉學生脖子;或張開男兒鋼臂,環抱女學生兩隻乳房。這樣的事,今天已是司空見慣。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教我們必須懂得尊重包容。


但我受的是儒家教育。我記得孔子見權貴橫行,會憤然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新進元朗「教父」蒲頭 湯財文庫 2014年1月

https://realblog7.rssing.com/chan-6795958/all_p90.html

 

//梁振英到天水圍出席地區論壇,一班14K和新義安江湖大哥紛紛蒲頭護駕,並在場指揮他們的馬仔幫政府「維持秩序」,泛民支持者遭到圍毆,事後警方雖然拘捕了九名涉嫌打傷泛民支持者的大漢,但在場的江湖大佬及政界人士至今一直沒事。當日在場的立法會議員梁志祥,被指是吹雞的始作俑者,他雖然極力否認,但「黑色梁粉」一詞迅即爆紅,梁振英與黑道關係也變得撲朔迷離。梁振英未上任特首前,已被爆出涉嫌為拉選票而與黑道人士安排「江湖飯局」,至他上任特首後,黑道及元朗鄉紳亦一直盛傳幾位江湖大哥,四處吹噓透過立法會議員關係,與梁振英搭通「天地線」,並藉此在元朗區各項土地發展上獲利。

……

梁志祥及曾樹和可謂一對「孖寶兄弟」,自發生八月天水圍論壇外的打架事件,高佬和面對電視鏡頭,仍爆粗兼指使手下「維持秩序」,輿論為之嘩然。梁志祥事後就一直否認有「吹雞」,只承認有致電着高佬和出席論壇。但當晚宴會時,兩人卻在席間細細聲「雞啄唔斷」,顯然關係十分熟絡。……


有份出席當晚飲宴的一名鄉紳阿蒙表示,元朗現正值新舊勢力交替的敏感時期,因梁志祥自上年入了立法會後,元朗的各方勢力隨即起了微妙變化,「八月梁振英落區,去天水圍搞論壇,成班江湖大哥蒲晒頭,班大哥响場外做到好似現場指揮咁,叫班僆仔當住鏡頭都爭先恐後打人,驚死你唔知佢哋係黑社會咁,成個元朗都嘩然。」他指出,這次事件可謂「大賣廣告」,鄉民都覺得,這班江湖大哥和梁志祥,甚至梁振英都是同一條陣線。阿蒙語帶雙關,道出黑色梁粉當日大晒馬,其實就是出來演一台戲給元朗鄉紳睇,就是他們講黑有黑,講白有白,不但有政界高層人士撐腰,除可直達特首外,連遠至北京中央也可搭通天地線,打完人警方也無計可施,「最搞笑係當日警方都理唔到,事後拉咗九個魚毛蝦蟹交差算數,之後班大哥仲可以行出嚟也文也武,完全未受牽連,呢場戲可謂演出成功,起碼有鄉紳看在眼裡覺得呢班人有料到,有實力。」//


+++

星期日, 3月 26, 2023

族內歧視(1) - 細數公民教育得失

平機會擬修例禁港人內地人互歧視 朱敏健:已交建議正進入最後階段

https://today.line.me/hk/v2/article/BEPPNB6

//平機會兩年前透露計劃修訂《種族歧視條例》禁止「族內歧視」,包括禁止港人歧視內地人,亦禁止內地人歧視香港人。平機會主席朱敏健稱,相關建議修例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

朱敏健今日(19日)表示,自前年向政府提交修例建議後,政府目前仍在研究法例的定義、管制範圍及影響,尚未有進一步定論。他並稱,政府和平機會都有與個別立法會議員,進行非正式溝通聽取意見,料立法工作不會有問題。//

其實咁係分裂國家…你等於認同大陸同香港係兩族群, two peoples.

如果真係有所謂「族內歧視」,係要大家慢慢了解、協調,以求逐漸消弭誤解、互相適應。

好像國府遷台初期,本省人、外省人涇渭分明,而本省人也可再細分為國軍家眷、遷台平民,甚至臨時拉伕,給莫明其妙抓了去的大陸人!

本省人也有再分,到底是原住民 (番仔),還是由明清、民國時期陸續移居台灣的大陸人(如閩、浙兩省)。

就算中國大陸都內部歧視嚴重,北京歧視上海、上海歧視廣東、廣東歧視湖南、……

而在香港,除了有新移民與本地人的爭執,也有在政治立場上的藍絲與黃絲之爭,而一些五六十年代以降的對北方人和非華裔的歧視,仍殘存在「撈鬆」、「鬼佬」、「阿叉」這些日常用語,但歧視意識早已淡化。現在老外還會不以為忤,覺得「鬼佬」這詞有地道特色、很有趣。

//窗外太陽漸低,我忽發奇想問:「若宋老先生尚在,他是黃絲帶抑或藍絲帶?」他只微微一笑,便走到書架抽出《宋淇傳奇》,翻開某章。原來宋老先生自滬來港,對文化衝突深有體會,他一輩子說不好粵語,搭的士總是雞同鴨講。六一年編喜劇《南北和》,諷刺香港南北人的偏見,沒有激起公憤,反而大收旺場。

「爸爸就是用幽默化解南北衝突,」他慢慢解釋,「但現在不行了。我們是新移民,不就是蝗蟲嗎?」我笑:「不,當年你們住北角八千尺洋房,是土豪不是蝗蟲。」──那麼宋老先生到底是黃抑或藍啊?「你又認為我是黃抑或藍呢?」他一派悠然地說。我參不出什麼禪門機鋒,只覺得這好像表示那是not even wrong的提問。

回家後,我倒認真檢出那本《前言與後語》來,有一篇〈同情與寬容〉,反復強調欣賞文學要多讀多想,切忌武斷或排斥異己,這樣才能開拓美學感性。末段卻柳暗花明,竟引用《談民主生活方式》的話:「民主不只是一種政府的形式,而且是一種生活方式。」作者接着說:「一點也不錯,就讓我們從文學中做起。」我讀來不由得一陣悵觸。今天還有人會說「多讀多想是民主生活方式」這樣素樸而清真的話嗎?從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入手改造社會,是百年前杜威、胡適那代人早已提倡的了,然而今天我們依舊前路茫茫。// [1]

故此,「化於無形」才是王道,而公民教育委員會也有出過力的,但收效甚微。

看看2005年的推廣:

//香港是個多元化社會,要達致和諧共融,加強不同背景、不同界別、持不同信念或立場人士的相互溝通和合作至為重要。

     委員會希望透過宣揚「公民個人修養」,推廣人與人間互相尊重及互相包容的態度和精神,藉以建立和諧共融的公民社會。

     公民修養的元素,包括以「理」服人、對事不對人、求同存異、尊重不同意見,以及相互了解和溝通。

     委員會共製作了兩齣電視宣傳短片及電台宣傳聲帶,以不同手法,推廣建立和諧共融社會。宣傳短片和聲帶由5月23日開始,在各大中英文電視台和電台輪流播放。 

     由公民教育委員會及青年事務委員會聯合組成的「國民教育專責小組」公布,將加強「心繫家國」電視宣傳短片的內容;加進6輯長15秒的短片,向市民講解國歌的歷史背景、歌詞精神、歌曲精髓、法定地位及重要性等資料。// [2]

這兩輯短片與「心繫家國」系列同時推出,似乎將公民教育和愛國教育綑綁。

先看看兩套30秒短片:

1)社會共融 I

社會和諧,在乎尊重與包容

https://youtu.be/VM_9hO6KLk0

「人嘅相遇,係一種緣分。縱使你我嘅背景、信念、立場或喜好都唔同,但基於尊重、溝通同埋包容,我哋係可以和諧共處嘅。」

條「大橋」(即劇本綱要)係,喺公園忽然落大雨,於是玩船仔嘅後生、捉棋阿伯、買餸師奶、西裝友、小朋友、牧師、僧人、清潔工、學生哥、學生妹,就齊齊喺涼亭避雨。

牧師有遮,遮埋僧人。學生妹會畀紙巾給急住走嘅男人遮一下,師奶抹水之餘,也給西裝友遞上紙巾。

其實就係講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精神。

2)社會共融 II

互相尊重,和諧共融

https://youtu.be/-3DDOBlFiEE

「每個人都有自己嘅價值觀同睇法。但係過份執著自己嘅見解,就可能引起紛爭。如果我哋對事不對人,嘗試喺人哋嘅角度去諗,尊重其他人嘅觀點,多啲了解同溝通,咁就容易和諧共處啦!互相尊重,和諧共融」

這第二套短片說理成分較強,它符合了中國人「以和為貴」的傳統文化。

一把文質彬彬的中年男士聲音帶出人人意見不同,若各人相持不下,就會引起紛爭。畫面則配合有綠衣人和白衣人在對峙,各人手持直尺、角尺、三角尺和圓規,並以「自己把尺」去「量度」他人,然後又拿著尺子互相擋格,但不暴力。神情雖不致敵視、但嚴肅無笑容,眼視帶著懷疑。

當轉變為「對事不對人,從人哋角度去諗」,就出現各人交換對方的尺,「尊重其他人觀點」時,就見兩男都同樣拿三角尺,然後女子拿著圓規和三角尺並排看,看看吓就生出微笑,「多了解,多溝通」時,就男女一起拿著一把大型的組合尺,同時包含圓規和三角尺,友善歡笑。

最後遠鏡是這十來人分成數撮在互動。

問題是「引起紛爭」真有這樣可怕嗎?幸好它不是叫你不作聲,而是叫你從別人角度出發,put yourself in someone 's shoes. 問題是多些了解和溝通後,你可能更為不同意對方觀點呢?

整條片其實暗示一切都是觀點與角度,並無是非對錯。只要你不帶有色眼鏡,或者一起帶同一副有色眼鏡,又或者將觀點炒埋一碟,瀨尿蝦和牛丸夾埋造瀨尿牛丸,「牌品好,自然運氣好」,世界果真如此理想?

是時葉蔭聰在獨媒發文批評:

//…換言之,原來是人民要求強權及特權包容異見,但不知不覺變成,人民要包容有權有勢者,不要挑起紛爭。

…我們日常談話時,當說到「尊重」時,我們其實是想結束溝通,或不想了解對方…你不想糾纏下去,…然後當然是各行各路…

…大談尊重包容,由老董及一眾特權階級觸動起的民氣與激情,被化約成「過分執著」與「對人不對事」的噪音,多元民主聲音變成和諧共融的新秩序…// [3]

這是在2005年5月23日首播,即七一遊行兩年後,董建華突然落台之前,而剛推出了「心繫家國」系列宣傳短片。到6月21日,已經是曾蔭權當特首了。

如果這仍是「動之以情、說之以理」階段,則到了梁振英主政時期,就越見「畫公仔畫出腸」了。

相關帖文

族內歧視(2)- 唔好嫌我笑得大聲

https://curioushunter.blogspot.com/2023/04/2.html


1) 20141110-馮睎乾:宋家父子看「雨傘運動」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4/11/20141110_96.html?m=1

2) 「社會共融」宣傳片推廣包容信息 2005年5月18日    

https://www.news.gov.hk/isd/ebulletin/tc/category/administration/050518/html/050518tc01003.htm

3)誰的包容與尊重?———歪讀公民教育委員會「社會共融」短片 2005-08-08 葉蔭聰

https://www.inmediahk.net/%E8%AA%B0%E7%9A%84%E5%8C%85%E5%AE%B9%E8%88%87%E5%B0%8A%E9%87%8D%EF%BC%9F%E2%80%94%E2%80%94%E2%80%94%E6%AD%AA%E8%AE%80%E5%85%AC%E6%B0%91%E6%95%99%E8%82%B2%E5%A7%94%E5%93%A1%E6%9C%83%E3%80%8C%E7%A4%BE%E6%9C%83%E5%85%B1%E8%9E%8D%E3%80%8D%E7%9F%AD%E7%89%87

//《心繫家國》短片曾惹起一陣風雨,加上解說及字幕後,好像被我們「包容」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妨歪讀一下公民教育委員會新一輯的宣傳短片(短片一與短片二),短片鼓吹「尊重」與「包容」,其實意指「縱使你我的背景、信念、立場或喜好不同」,各位香港同胞,請「包容」一下我們委員會繼續宣揚愛國教育吧!

經歷反對23條及爭取普選事件,以及七一遊行的社會總動員,公民教育委員會叫人避免紛爭,其政治意圖明眼人都心知肚明,它指桑罵槐,短片中搬出一位佛教僧人與教會牧師並肩而行,雖然不倫不類,卻也成功偷用了「包容」這個當代關鍵詞。

「包容」似成為普世真理,但它作為自由主義的概念,在戰後西方國家其實也受過不少人挑戰,這裏試舉兩位人兄,看看他對香港有什麼啟示。

…他 (指已故學者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批評美國這種自命自由的社會,表面包容一切,其實是「壓抑性包容」(repressive tolerance)。

什麼是「壓抑性包容」?我這裏不用馬庫色的理論語言解釋,不妨用香港的現狀來說明:政府勉強可以包容你每年七一遊行人士,但你們也應包容那800人選特首,也應包容曾蔭權的管治班子,包容影響力強大的商人勢力,以及包容人大常委對07、08選舉的限制。換言之,原來是人民要求強權及特權包容異見,但不知不覺變成,人民要包容有權有勢者,不要挑起紛爭。

馬庫色在六七十年代追求一種具有解放意味的包容,對21世紀的香港,更是遙遠。

廣告短片鼓吹尊重、溝通與和諧,但不知你有沒有發現,我們日常談話時,當說到「尊重」時,我們其實是想結束溝通,或不想了解對方,例如,你跟人吵架,最後你不想糾纏下去,你會說:「好了,我尊重你意見,你也最好尊重我的。」然後當然是各行各路,這跟政府官員說話一樣,他/她說「尊重」遊行人士的權利,但你根本不會知道他/她會如何「尊重」你。

齊澤克(Slavoj Zizek)…十分留意我們身邊慢慢出現的這種「你尊重我,我尊你」的文化,他稱之為去除咖啡因(de-caffeinated)的世界.

他說,任何人的信念、立場及價值,其實都具有激情與動力,互相碰撞雖不必你死我亡,但造成各種文化震盪與衝突其實是無可避免,當代社會發展出一種逃避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及別人的所思所想,化成一種「觀點」,一種「見解」,或一種「生活方式」,於是別人便變成於己無關的他者(other),自己則自以為很理性與冷靜;所以,不同意見的人最好不要太有激情,支持民主也好,支持穩定也好,基督徒也好,回教徒也好,法輪功也好,只要不太激動,便可共享太平。

齊澤克反對這種多元文化主義,鼓吹一種具有激情的鬥爭與結盟,勸自由派知識分子不要空想一個沒有衝突的世界,他的看法是否另一種烏托邦,我們可以再討論,但他對包容尊重的批判,卻值得我們深思。

……

今年七一遊行的民陣以彩虹旗示人,除了爭取普選及反官商勾結外,也強調尊重多元及權利,從這個角度去讀公民教育委員會的短片,可以看出政權如何借取對手「民陣」的措辭,大談尊重包容,由老董及一眾特權階級觸動起的民氣與激情,被化約成「過分執著」與「對人不對事」的噪音,多元民主聲音變成和諧共融的新秩序,遙遙呼應西九龍皇帝曾蔭權的新天下。//

+++

星期三, 11月 30, 2022

白紙革命拷問人性

1. 緬甸昂山素姬曾對國內殘殺逼害羅興亞人的事情掩飾辯護,以致她的諾貝爾和平獎被褫奪。現在緬甸軍人政變,民眾不屈堅持對抗,西方社會已然不管。你覺得應否聲援昂山和緬甸人民?

2.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夕,烏克蘭不斷向西方求救,西方都不願剌激普京,只是警告俄國須克制,德國只捐出一批大數量頭盔,遭烏克蘭揶揄。戰事爆發後,西方社會包括德國態度丕變,一應武器及支援,即如火箭炮、坦克、情報偵測、通訊技術等皆願提供,只是不願派兵,也不肯設立禁飛區。你覺得烏克蘭應否不念舊惡,接納德國人遲來的善意?


3. 當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香港兩局議員到英遊說遭英政壇訓斥,港人素所愛戴的前港督麥理浩都勸香港議員接受回歸別生事端。主理外交的柯利達認為,雖然中共是流氓惡棍,但仍會言而有信。首相戴卓爾來港時,記者劉慧卿向她質問,如何能將香港交給屠殺人民的政權?首相卻說,有協議起碼好過沒協議。


後來香港在2019年反修例抗議後自治全失,政經、社會文化及各項自由大倒退,英國果斷推出 BNO 簽證方便港人移英。你覺得香港人應否歡迎英國的濟助,儘管他們以往曾出賣香港?


4. 國民政府在二戰時是盟國在遠東的重要盟友,承受巨大損失,牽制著日本大量兵力。但在中日戰爭結束後,只四年時間便敗給中共,丟失大陸,退守台灣。而其中一大關鍵是美國政府在後期停止軍事、經濟援助蔣介石。


但自韓戰後,美國一直是外交、軍事上保護台灣的重要力量,雖則在70年代和台斷交,轉而跟中共建交,是美國再次背叛。請問台灣應否視美國為盟友,別再介懷這兩次背信棄義?


5. 大陸人在2019年對香港反修例運動大多不表支持,認為是分裂祖國、破壞社會安寧,應予痛擊,並辱罵為「曱甴」、「黑暴」。雖則很多自由派勇敢聲援,但力量微薄,反對聲音也輕易被黨媒壓制著。


新冠疫情在2019年底爆發,武漢病毒席捲寰宇。中國採用嚴苛封控的手段抗疫,造成大量次生災難,因病失救、餓死、絕望自殺等慘劇絡繹不絕。到了2022年11月,烏魯木齊發生大火,但住宅逃生出口給封死了,消防車也因封區駛不進火災現場,結果奪去十條性命。這觸發大陸多地爆發「白紙革命」抗議「清零政策」。香港人應否不念舊惡,盡道義責任作聲援?


如果你只對最後一條問題持否定意見,對其他全部贊同,那麼我罵你人渣、仆街、垃圾,都不算太冤枉吧?

+++

星期一, 7月 18, 2022

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而權力永遠站在時間一邊 - 書摘

 後六四的下海論述

//由極權政府和失控自由市場組成的「怪胎」

九〇年代的中國經濟高歌猛進,他既不完全是「毛澤東時代那個迷信盲從的瘋狂國度,(又)不再是鄧小平執政早期那個熊貓一般的可愛國度,搖身變成了一個由極權政府和失控自由市場組合而成的怪胎」。這是查建英在其1995年以英文寫成,最近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李家真翻譯的《中國波普》內的形容。

此書描寫「六四」後政治陰影後的中國,怎樣影響到每個文化人的生命,從側面描寫這個半共產中國文化走向商業面向世界的進程,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沒有了「政府/市場」明確的二分對立,中國就變得難以理解,他無法被套進絕對極權或者自由市場去思考,然而這卻為他增添了幾分魔幻的魅力。大家都在那條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界線遊走,想像北京的底線到底在哪,從而思考自己的盈利紅線。在查建英的筆下,那些曾經投身廣場的人,在通過幾年的鬱悶之後,紛紛下海:

「嗨,現在我是個生意人啦!

黨用不著我們去腐蝕,它早就從心子裡爛掉了。我們所裡那些黨的幹部,還不是忙著為自個兒掙錢。我要是執迷不悟的話,那可就真成了傻子。那些雙手沾滿鮮血的流氓,終究會有遭報應的一天。不過,那一天還沒有來的時候,我最好得過且過,給我自個兒攢點兒銀子。我並不喜歡賺錢,我心目中的好日子,無非是下雨天躺在床上,手裡拿本好書。可是,我能有什麼選擇呢?」//

馬嶽 〈時間站在我們這邊嗎〉

//現在不在權力的人,到 their time has come 然後掌權時,會不會仍然在「我們這邊」?很多人都曾經「進步」過,但當年的激進學生、異議分子掌握了權力後,不見得決策會更民主、更尊重不同意見、或更關顧弱勢社群……上一代不斷透過建制力量模塑一些符合他們價值標準的社會菁英,這些菁英下一代掌握權力後並不一定帶來社會的進步改革。//

「中國商機無限」

//1992年鄧小平南巡…「市場開放」一發不可收拾,很多人都躍躍欲試,希望在這片「什麼都沒有發生」的原始大陸,開展各自的偉大事業。

…這是智才集團的辦公室,在九〇年代的中國,這可以說是北京角落裡的小香港。

智才集團是一家香港的大型投資公司,在北京設立公司,為的就是與中國大陸做生意,而它要想做的,主要是文化生意,牽頭的人,分別是于品海以及陳冠中,前者找來了後者一起打天下。他們放棄了「標準」的海外「搖控」生意模式,即在海外向常駐中國低層員工下達指令;與此相反,于陳二人都親駐大陸辦公室,連住所都安排了在北京。

對當時的人來說,這群香港人來中國做文化的生意,絕對不僅是逐利,還帶來了新的營商手法,新的理念新的制度新的文化品味潮流生活方式態度……大家甚至還在想,如果可能,「這群人沒準會幫著改變中國的顏色」。「不管是從經濟上看,還是從文化上看,中國都很像七〇年代的香港。」陳冠中20多年前對查建英說:

「所以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市場的走向,看到中國將會走向何方。我們胸有成竹,知道什麼事情應該幹,什麼事情行得通。這是個巨大的市場,這時候上這兒來,太讓人興奮了。

中國可不一樣!在這兒,你花同樣多的錢,能辦成的事情比在香港多得多。而且,你在這兒幹的事情影響更大,意義也更深。」//

北進想像

//在這當中,孔誥烽的〈初探北進殖民主義——從梁鳳儀現象看香港夾縫論〉值得我們拿出來回望。孔誥烽當時批評學界流行的「(香港)夾縫論」,他認為「夾縫論」構作了一個「資本主義、中西渾雜、兼容並包、安定繁榮、有民主、有自由、有法治、有人權的『香港』自我」;同一時間構作了一個「心胸夾窄、驕傲自大、社會主義的『中原文化』他者」。於是,香港與中原大陸被想像成「後者威脅和壓逼前者的關係」,前者就有需要做出必要反抗。

然而孔誥烽認為,這種「夾縫想像」非常危險。孔認為如果僅把過渡時期的香港人描述為受害者,只有被屈辱的份兒,其實忽略了「近年港商大舉北上,大陸的勞工、天然資源、市場甚至女性全成為他們的剝削對象」,這些現象下的港人根本並不冤屈。而且這種鏡象下,大陸中原人被想像成只有「壓迫、歧視港人的醜惡面孔,無視了大陸人對港式生活的追求」。「『夾縫論』視香港為一個絕對的受害者,極容易被有權勢者挪用而成為壓逼他人的藉口。」……

孔誥烽提醒我們:「當然,北進殖民主義還未真正成為霸權,但若果我們不加警惕,不加反省,此論述稱霸天下的日子應該不會太遠。」這是1995年。//

梁鳳儀現象

//梁鳳儀的小說與散文裡,經常形容大陸人為落後,等待被教化;而香港人則是斯文有禮,懂得現代市場邏輯的教化者,兩者之間通常有不對等的從屬關係。在書寫以外,梁鳳儀的作品得到中國官方的大力加持。

孔誥烽發現,梁的小說最初由明窗出版社出版,主要市場在香港,1990年底,梁與一眾與中國政府關係良好的資本家組成勤+緣出版社,積極北進開拓大陸市場。至1992年,做為中共意識形態機器中重要一環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開始代理梁的小說大陸版。人民文學出版社還為此進行全國新聞發布會,邀請了魯平及陳佐洱等做主禮嘉賓。梁的小說發行未足一年已售出超過200萬冊,若把盜版也計算在內,梁小說的流通量可能達千萬之數。

在這當中,中國官方的推動策劃有著重要影響。據孔誥烽的查考,由於梁的小說經常圍繞著商業世界創作,商場市場的角力是當中重要主題,於是被中國官方及文化買辦「吹捧和分類為財經商業知識的速成祕笈」。

比如人民文學出版社長陳早春是這麼說:「〔梁鳳儀的〕『財經小說』,故事多涉及工商業及金融業,這對於改革開放時代想參與經濟活動的大陸讀者,也許具有某於知識方面的借鑑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院研究所所長張炯這樣說:「〔梁的小說〕對於近來商品經濟,近來改革開放大潮的大陸讀者,無疑相當親切。從中……更會得到許多新鮮的商業知識和生活知識。」

孔誥烽認為梁鳳儀的小說裡經常出現「愛國」、「愛港」、「愛資本」的元素相互勾結。在梁鳳儀的文學作品中,香港既等於中國,又不等於中國,但香港人與中國人血濃於水,所以即便大陸多麼落後,港人依然有責任改善大陸同胞生活,於是大條道理把港式生活輸進大陸,實質上是毫無保留地北進掘金。「愛國」、「愛港」、「愛資本」,三者齊頭並進,毫無衝突,展現了整個港式資產階級北進慾望與大陸官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合謀。//

香港是權宜之計還是橫空出世?

甚麼都是政治,甚麼都不是政治

//如果改寫Ackbar Abbas那句著名的話,所謂香港,其實是一種對策和實踐,而非法律政治契約或歷史意外。權貴常言不談政治,連「一國兩制」也要談河水不犯井水,不要把香港做為顛覆大陸的反共基地。然而什麼是政治,誰也說不清。他們說,搞經濟,搞民生,搞文化,不要搞政治。

結果辦小販墟市,是聚眾滋事;民間辦學,是違法;獨立音樂演出,警察拘捕……政治處處不是,卻也無處不是。一旦你辦的東西挑戰到政權認受性,提供了讓人們喘息反思建制的空間,在環環眾生的國家機器眼裡,事情就忽然變成是政治了。而搞政治的代價,可以相當大。//

※ 本文摘自《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


《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
作者:鍾耀華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2/02

原文連結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64/5241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