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公民教育」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公民教育」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五, 4月 14, 2023

族內歧視(2)- 唔好嫌我笑得大聲

//公民教育委員會製作了兩輯推廣「尊重與包容」價值觀的電視宣傳短片及電台宣傳聲帶,分別名為「包容心聲篇」及「聲音篇」。「包容心聲篇」已於2013年3月23日起在電視及電台播出。另一輯名為「聲音篇」的電視宣傳短片及電台宣傳聲帶,則向市民推廣「尊重不同價值包容不同聲音」的訊息。「聲音篇」電視宣傳短片及電台宣傳聲帶會於2013年4月15日起播出,…

公民教育委員會籌辦「尊重與包容」推廣運動,以鼓勵各人尊重社會內不同文化及背景人士,樂意聽取別人的觀點,從而促進社會融和。…// [1]


乍看之下,這和2005年時的推廣目標差不多,但用字上就少了「公民個人修養」、「對事不對人」、「求同存異」、「以理服人」等等。


我們同樣看看這兩套30秒短片

1)包容心聲篇

尊重不同價值 包容不同觀點

https://youtu.be/npLTpx16Pw0


男子:尊重?很簡單,就是互諒互讓

印度女孩:大家想法不同,但互相包容

搖滾女子:衣着前衛點,也沒有問題

公公:麻煩你,年青人也不介意我老態龍鍾

太太:    最好真的了解我

女旁白:希望別人尊重與包容你?很簡單,由自己做起吧!

婆婆:不要嫌棄我笑得太大聲


起首男的點題有種斷言感覺,它不打算營造「實況」,也不偏向說理,而是帶出一種訊息:尊重就是「彈手指」般簡單容易的事。


印度女子的造型是想指出不同族裔的人想法不同,但其實平機會也有條講多元文化共處的影片,這似乎是兩者有重複。後面我會提到平機會的短片。


為何不同族裔就覺得是「想法不同」?土生土長新一代的少數族裔,他們在本地學校讀書,講流利廣東話,對自己身處社區的熟悉和熱愛不比華裔為差。


譬如巴裔男孩會告訴你,小時候在灣仔愛群道清真寺附近那公園和夥伴們打板球,意外打爛泊在附近的電單車倒後鏡,然後大夥兒夾些零錢用紙包好,再連同一張道歉便箋攝在車上。


又譬如另一住深水埗的巴裔女孩會告訴你,小時候坐校車,司機會䁥稱她「拜神妹」,她致電司機家告知改行程,司機家人會代她轉告,「拜神妹今日拜神」。她也會告訴你尼泊爾店和巴基斯坦店的分別:尼泊爾人不吃牛肉,而你可見店面有炸甜麵包圈。信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人則不吃豬肉。


所以其實反而是華裔港人未有更多了解其他族群有趣一面。


「搖滾女子」這節大概是想突出「前衛」,又或者如大陸官方媒體早前形容《媽的多重宇宙》裡面的洗衣店華人第二代,形容她「作風西化」(暗喻同性戀),但觀乎「搖滾女子」的衣著真的一點也不前衛。


不管「印度女孩」、「搖滾女子」、「公公」造型,其實全部都有「隱患」。最危險的地方就是 learn by example 好容易令人誤以為「阿媽係女人,所以女人都係阿媽」,變成滑坡謬誤,以為「想法不同、互相包容」就是和印度人保持禮貌、「衣著前衛」就是釘釘珠片的牛仔 look, 「老態龍鍾」就是行得慢少少……得罪啲講真係未見過大蛇疴尿。


嗰啲嚟香港扮傷殘、扮和尚行乞係咪又無問題?旺角街頭「賣身葬父」呢?小巷佈滿站街女也還罷了,卻有「雌雄大盜」劫掠嫖客,甚至今日(2023年4月4日)出現罕見的「攬住阿伯揸下體劫金鏈」[2],請問點樣包容?


能否包容要視乎問題的嚴重性,也視乎當事人的態度。


好似「容姨」咁可愛當然無嘢[3],佢又用到「嫌棄」這自謙之辭,同時又有一種爽朗、心直口快的親切感。而當然也視乎社會氣氛會否令人太煩躁窒息,以至「容不下」。


早陣子有講普通話的媽媽們在地鐵內要求別人「讓」關愛座「給小孩坐」,因而引發罵戰,也不期然有人疑心這些是大陸人,雖則她們也說自己是台灣人了,但這種先入為主的觀感不正好突出了中港矛盾?


而大陸也有網紅們來港製造話題,故意看看「用普通話會否受歧視」。在網上也不乏大陸人吐嘈:「你們茶餐廳幹嘛要搭枱?」、「整日價排隊,太煩」。


2)聲音篇

尊重不同價值,包容不同聲音

https://youtu.be/yZffMXNvNCg


「聲音,有些會觸動心弦。我聽到生命力、城市的脈搏,也有我不喜歡的噪音。

放開懷抱,細意品味、聆聽,你,可能有新的體會。」


男生在城巿晃蕩,去收錄不同的聲音。

有嬰兒在哭,有師傅在修理鐘錶,嗒嗒作響,有電車在叮叮駛過。然後見到小貓咪、在叫嚷或是吵鬧著的檔販、地盤開工在聒噪煩人、一對男女在街頭吵鬧。最後影向海濱,男生與朋友們聚頭,給一個女生戴上耳筒。


這片見到日常都巿生活的生動和活力。它隱藏的訊息是萬物有情,只要你用心傾聽,甚至抽離一些,以旁觀、品味的角度去看這些日常不過的聲音,也可發掘妙趣。甚至乎聒噪、討厭的聲音也是整個可愛城市的一部分。


這篇驟眼看來比「包容心聲篇」更有深度,它表現為容納多元文化。甚至你說裡頭有著莊子「齊物論」都不為過,但其實這正是最危險的潛移默化:它叫你抽離嘛,就是 neutral point of view, 保持中立。


上一篇《族內歧視(1)》內文提到葉蔭聰的評論。他引用齊澤克(Slavoj Zizek)「除咖啡因 (de-caffeinated) 的世界」之說:


//他說,任何人的信念、立場及價值,其實都具有激情與動力,互相碰撞雖不必你死我亡,但造成各種文化震盪與衝突其實是無可避免,當代社會發展出一種逃避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及別人的所思所想,化成一種「觀點」,一種「見解」,或一種「生活方式」,於是別人便變成於己無關的他者(other),自己則自以為很理性與冷靜;所以,不同意見的人最好不要太有激情,支持民主也好,支持穩定也好,基督徒也好,回教徒也好,法輪功也好,只要不太激動,便可共享太平。// [4]


3)平機會的「種族共融」30秒宣傳片

https://youtu.be/Q198o3ub5gw


「無論彼此的膚色、語言怎樣不同,我們都可以融洽共處。《種族歧視條例》保障我們在教育、僱傭,以及享用貨品、設施、服務等範疇免受種族歧視」


有中東人讓座給孕婦,孕婦安坐後和鄰坐包頭巾南亞女子閒談,中非跨族裔結婚以港式婚禮接新娘,工作間華人和西人邊喝咖啡邊在加班努力,下課後華人女孩子向南亞男孩同學送上美勞小手工。


平機會這短片在2010年10月發佈,其中這些畫面能表達不同族群間如何身體力行去促進好感,繼而生出良性活動、加深了解。


奇怪的是公民教育委員會的短片卻不循此方向構思。


其實公民教育委員會可併入平機會作推廣就可以了。但反而平機會的短片「點到即止」,怱忙交待「種族歧視條例」的效力就收場了。


*

交代一下時間背景,兩條公民教育短片發佈在2013年3、4月間,而2012年9月出現光復上水站行動,是一系列光復行動的開始。


2013年5月梁振英粗暴對待學生示威者[5],到8月時出席天水圍論壇,更爆出黑社會護航事件。[6]


相關帖文


族內歧視(1) - 細數公民教育得失

https://curioushunter.blogspot.com/2023/03/1.html




1)「尊重與包容」推廣運動

https://www.cpce.gov.hk/main/tc/promo_act.html


2)紅磡兩女子操普通話兜搭 89歲老翁被「攬住揸下體」搶金頸鏈(更新) 2023年4月4日 am730

https://hk.news.yahoo.com/%E7%B4%85%E7%A3%A1%E8%80%81%E7%BF%81%E8%A2%AB%E6%90%B6%E9%87%91%E9%A0%B8%E9%8F%88-%E5%85%A9%E5%A5%B3%E8%B3%8A%E9%80%83%E5%8E%BB-023708441.html


3)飾演「婆婆」的譚倩紅,當年以劇集《真情》(1995-1999)內「容姨」一角為人所熟悉


「請問尼個是否陳倩紅女士 於2013年公民教育廣告演出,由於家父十分喜歡陳倩紅女士演出,又怕認錯她本人,希望可以求証」

https://www.uwants.com/redirect.php?tid=19770663&goto=newpost


4)誰的包容與尊重?———歪讀公民教育委員會「社會共融」短片 2005-08-08 葉蔭聰

https://www.inmediahk.net/%E8%AA%B0%E7%9A%84%E5%8C%85%E5%AE%B9%E8%88%87%E5%B0%8A%E9%87%8D%EF%BC%9F%E2%80%94%E2%80%94%E2%80%94%E6%AD%AA%E8%AE%80%E5%85%AC%E6%B0%91%E6%95%99%E8%82%B2%E5%A7%94%E5%93%A1%E6%9C%83%E3%80%8C%E7%A4%BE%E6%9C%83%E5%85%B1%E8%9E%8D%E3%80%8D%E7%9F%AD%E7%89%87


5)古德明: 公民教育 「包容」至上? 2013年5月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_2592.html?m=1


//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最近不斷宣傳「尊重不同價值,包容不同聲音」:現代漢語所謂「價值」,是英文value的化身,等於中文「是非觀」或「原則」;至於所謂「包容」,當然也不是中文。


中文「包容」一詞,首先應見於統治者教育,而不是公民教育。…至於百姓,却不必「包容」統治者。……


現代漢語「包容」的含義,却和傳統中文相反。例如香港百姓籌劃「佔領中環」行動,以爭取真正普選,中共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竟然怒斥他們不懂包容:「佔領中環方案,即使有一萬人簽名支持,假如不考慮其他人意見,等於少數人的獨裁。」

……

另一方面,統治者對民眾却是睚眦必報。根據現代漢語說法,這不是不包容,而是「維護社會安寧」。五月十六日,梁振英往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出席明愛六十週年國際會議,二十多個學生到場請願,氣氛和平;梁振英却一不接請願信,二懶得聽他們說話,左右一擁上前,就向學生動武,或用脚踢,或用手推;或施展金剛鐵腕,直叉學生脖子;或張開男兒鋼臂,環抱女學生兩隻乳房。這樣的事,今天已是司空見慣。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教我們必須懂得尊重包容。


但我受的是儒家教育。我記得孔子見權貴橫行,會憤然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新進元朗「教父」蒲頭 湯財文庫 2014年1月

https://realblog7.rssing.com/chan-6795958/all_p90.html

 

//梁振英到天水圍出席地區論壇,一班14K和新義安江湖大哥紛紛蒲頭護駕,並在場指揮他們的馬仔幫政府「維持秩序」,泛民支持者遭到圍毆,事後警方雖然拘捕了九名涉嫌打傷泛民支持者的大漢,但在場的江湖大佬及政界人士至今一直沒事。當日在場的立法會議員梁志祥,被指是吹雞的始作俑者,他雖然極力否認,但「黑色梁粉」一詞迅即爆紅,梁振英與黑道關係也變得撲朔迷離。梁振英未上任特首前,已被爆出涉嫌為拉選票而與黑道人士安排「江湖飯局」,至他上任特首後,黑道及元朗鄉紳亦一直盛傳幾位江湖大哥,四處吹噓透過立法會議員關係,與梁振英搭通「天地線」,並藉此在元朗區各項土地發展上獲利。

……

梁志祥及曾樹和可謂一對「孖寶兄弟」,自發生八月天水圍論壇外的打架事件,高佬和面對電視鏡頭,仍爆粗兼指使手下「維持秩序」,輿論為之嘩然。梁志祥事後就一直否認有「吹雞」,只承認有致電着高佬和出席論壇。但當晚宴會時,兩人卻在席間細細聲「雞啄唔斷」,顯然關係十分熟絡。……


有份出席當晚飲宴的一名鄉紳阿蒙表示,元朗現正值新舊勢力交替的敏感時期,因梁志祥自上年入了立法會後,元朗的各方勢力隨即起了微妙變化,「八月梁振英落區,去天水圍搞論壇,成班江湖大哥蒲晒頭,班大哥响場外做到好似現場指揮咁,叫班僆仔當住鏡頭都爭先恐後打人,驚死你唔知佢哋係黑社會咁,成個元朗都嘩然。」他指出,這次事件可謂「大賣廣告」,鄉民都覺得,這班江湖大哥和梁志祥,甚至梁振英都是同一條陣線。阿蒙語帶雙關,道出黑色梁粉當日大晒馬,其實就是出來演一台戲給元朗鄉紳睇,就是他們講黑有黑,講白有白,不但有政界高層人士撐腰,除可直達特首外,連遠至北京中央也可搭通天地線,打完人警方也無計可施,「最搞笑係當日警方都理唔到,事後拉咗九個魚毛蝦蟹交差算數,之後班大哥仲可以行出嚟也文也武,完全未受牽連,呢場戲可謂演出成功,起碼有鄉紳看在眼裡覺得呢班人有料到,有實力。」//


+++

星期日, 3月 26, 2023

族內歧視(1) - 細數公民教育得失

平機會擬修例禁港人內地人互歧視 朱敏健:已交建議正進入最後階段

https://today.line.me/hk/v2/article/BEPPNB6

//平機會兩年前透露計劃修訂《種族歧視條例》禁止「族內歧視」,包括禁止港人歧視內地人,亦禁止內地人歧視香港人。平機會主席朱敏健稱,相關建議修例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

朱敏健今日(19日)表示,自前年向政府提交修例建議後,政府目前仍在研究法例的定義、管制範圍及影響,尚未有進一步定論。他並稱,政府和平機會都有與個別立法會議員,進行非正式溝通聽取意見,料立法工作不會有問題。//

其實咁係分裂國家…你等於認同大陸同香港係兩族群, two peoples.

如果真係有所謂「族內歧視」,係要大家慢慢了解、協調,以求逐漸消弭誤解、互相適應。

好像國府遷台初期,本省人、外省人涇渭分明,而本省人也可再細分為國軍家眷、遷台平民,甚至臨時拉伕,給莫明其妙抓了去的大陸人!

本省人也有再分,到底是原住民 (番仔),還是由明清、民國時期陸續移居台灣的大陸人(如閩、浙兩省)。

就算中國大陸都內部歧視嚴重,北京歧視上海、上海歧視廣東、廣東歧視湖南、……

而在香港,除了有新移民與本地人的爭執,也有在政治立場上的藍絲與黃絲之爭,而一些五六十年代以降的對北方人和非華裔的歧視,仍殘存在「撈鬆」、「鬼佬」、「阿叉」這些日常用語,但歧視意識早已淡化。現在老外還會不以為忤,覺得「鬼佬」這詞有地道特色、很有趣。

//窗外太陽漸低,我忽發奇想問:「若宋老先生尚在,他是黃絲帶抑或藍絲帶?」他只微微一笑,便走到書架抽出《宋淇傳奇》,翻開某章。原來宋老先生自滬來港,對文化衝突深有體會,他一輩子說不好粵語,搭的士總是雞同鴨講。六一年編喜劇《南北和》,諷刺香港南北人的偏見,沒有激起公憤,反而大收旺場。

「爸爸就是用幽默化解南北衝突,」他慢慢解釋,「但現在不行了。我們是新移民,不就是蝗蟲嗎?」我笑:「不,當年你們住北角八千尺洋房,是土豪不是蝗蟲。」──那麼宋老先生到底是黃抑或藍啊?「你又認為我是黃抑或藍呢?」他一派悠然地說。我參不出什麼禪門機鋒,只覺得這好像表示那是not even wrong的提問。

回家後,我倒認真檢出那本《前言與後語》來,有一篇〈同情與寬容〉,反復強調欣賞文學要多讀多想,切忌武斷或排斥異己,這樣才能開拓美學感性。末段卻柳暗花明,竟引用《談民主生活方式》的話:「民主不只是一種政府的形式,而且是一種生活方式。」作者接着說:「一點也不錯,就讓我們從文學中做起。」我讀來不由得一陣悵觸。今天還有人會說「多讀多想是民主生活方式」這樣素樸而清真的話嗎?從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入手改造社會,是百年前杜威、胡適那代人早已提倡的了,然而今天我們依舊前路茫茫。// [1]

故此,「化於無形」才是王道,而公民教育委員會也有出過力的,但收效甚微。

看看2005年的推廣:

//香港是個多元化社會,要達致和諧共融,加強不同背景、不同界別、持不同信念或立場人士的相互溝通和合作至為重要。

     委員會希望透過宣揚「公民個人修養」,推廣人與人間互相尊重及互相包容的態度和精神,藉以建立和諧共融的公民社會。

     公民修養的元素,包括以「理」服人、對事不對人、求同存異、尊重不同意見,以及相互了解和溝通。

     委員會共製作了兩齣電視宣傳短片及電台宣傳聲帶,以不同手法,推廣建立和諧共融社會。宣傳短片和聲帶由5月23日開始,在各大中英文電視台和電台輪流播放。 

     由公民教育委員會及青年事務委員會聯合組成的「國民教育專責小組」公布,將加強「心繫家國」電視宣傳短片的內容;加進6輯長15秒的短片,向市民講解國歌的歷史背景、歌詞精神、歌曲精髓、法定地位及重要性等資料。// [2]

這兩輯短片與「心繫家國」系列同時推出,似乎將公民教育和愛國教育綑綁。

先看看兩套30秒短片:

1)社會共融 I

社會和諧,在乎尊重與包容

https://youtu.be/VM_9hO6KLk0

「人嘅相遇,係一種緣分。縱使你我嘅背景、信念、立場或喜好都唔同,但基於尊重、溝通同埋包容,我哋係可以和諧共處嘅。」

條「大橋」(即劇本綱要)係,喺公園忽然落大雨,於是玩船仔嘅後生、捉棋阿伯、買餸師奶、西裝友、小朋友、牧師、僧人、清潔工、學生哥、學生妹,就齊齊喺涼亭避雨。

牧師有遮,遮埋僧人。學生妹會畀紙巾給急住走嘅男人遮一下,師奶抹水之餘,也給西裝友遞上紙巾。

其實就係講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精神。

2)社會共融 II

互相尊重,和諧共融

https://youtu.be/-3DDOBlFiEE

「每個人都有自己嘅價值觀同睇法。但係過份執著自己嘅見解,就可能引起紛爭。如果我哋對事不對人,嘗試喺人哋嘅角度去諗,尊重其他人嘅觀點,多啲了解同溝通,咁就容易和諧共處啦!互相尊重,和諧共融」

這第二套短片說理成分較強,它符合了中國人「以和為貴」的傳統文化。

一把文質彬彬的中年男士聲音帶出人人意見不同,若各人相持不下,就會引起紛爭。畫面則配合有綠衣人和白衣人在對峙,各人手持直尺、角尺、三角尺和圓規,並以「自己把尺」去「量度」他人,然後又拿著尺子互相擋格,但不暴力。神情雖不致敵視、但嚴肅無笑容,眼視帶著懷疑。

當轉變為「對事不對人,從人哋角度去諗」,就出現各人交換對方的尺,「尊重其他人觀點」時,就見兩男都同樣拿三角尺,然後女子拿著圓規和三角尺並排看,看看吓就生出微笑,「多了解,多溝通」時,就男女一起拿著一把大型的組合尺,同時包含圓規和三角尺,友善歡笑。

最後遠鏡是這十來人分成數撮在互動。

問題是「引起紛爭」真有這樣可怕嗎?幸好它不是叫你不作聲,而是叫你從別人角度出發,put yourself in someone 's shoes. 問題是多些了解和溝通後,你可能更為不同意對方觀點呢?

整條片其實暗示一切都是觀點與角度,並無是非對錯。只要你不帶有色眼鏡,或者一起帶同一副有色眼鏡,又或者將觀點炒埋一碟,瀨尿蝦和牛丸夾埋造瀨尿牛丸,「牌品好,自然運氣好」,世界果真如此理想?

是時葉蔭聰在獨媒發文批評:

//…換言之,原來是人民要求強權及特權包容異見,但不知不覺變成,人民要包容有權有勢者,不要挑起紛爭。

…我們日常談話時,當說到「尊重」時,我們其實是想結束溝通,或不想了解對方…你不想糾纏下去,…然後當然是各行各路…

…大談尊重包容,由老董及一眾特權階級觸動起的民氣與激情,被化約成「過分執著」與「對人不對事」的噪音,多元民主聲音變成和諧共融的新秩序…// [3]

這是在2005年5月23日首播,即七一遊行兩年後,董建華突然落台之前,而剛推出了「心繫家國」系列宣傳短片。到6月21日,已經是曾蔭權當特首了。

如果這仍是「動之以情、說之以理」階段,則到了梁振英主政時期,就越見「畫公仔畫出腸」了。

相關帖文

族內歧視(2)- 唔好嫌我笑得大聲

https://curioushunter.blogspot.com/2023/04/2.html


1) 20141110-馮睎乾:宋家父子看「雨傘運動」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4/11/20141110_96.html?m=1

2) 「社會共融」宣傳片推廣包容信息 2005年5月18日    

https://www.news.gov.hk/isd/ebulletin/tc/category/administration/050518/html/050518tc01003.htm

3)誰的包容與尊重?———歪讀公民教育委員會「社會共融」短片 2005-08-08 葉蔭聰

https://www.inmediahk.net/%E8%AA%B0%E7%9A%84%E5%8C%85%E5%AE%B9%E8%88%87%E5%B0%8A%E9%87%8D%EF%BC%9F%E2%80%94%E2%80%94%E2%80%94%E6%AD%AA%E8%AE%80%E5%85%AC%E6%B0%91%E6%95%99%E8%82%B2%E5%A7%94%E5%93%A1%E6%9C%83%E3%80%8C%E7%A4%BE%E6%9C%83%E5%85%B1%E8%9E%8D%E3%80%8D%E7%9F%AD%E7%89%87

//《心繫家國》短片曾惹起一陣風雨,加上解說及字幕後,好像被我們「包容」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妨歪讀一下公民教育委員會新一輯的宣傳短片(短片一與短片二),短片鼓吹「尊重」與「包容」,其實意指「縱使你我的背景、信念、立場或喜好不同」,各位香港同胞,請「包容」一下我們委員會繼續宣揚愛國教育吧!

經歷反對23條及爭取普選事件,以及七一遊行的社會總動員,公民教育委員會叫人避免紛爭,其政治意圖明眼人都心知肚明,它指桑罵槐,短片中搬出一位佛教僧人與教會牧師並肩而行,雖然不倫不類,卻也成功偷用了「包容」這個當代關鍵詞。

「包容」似成為普世真理,但它作為自由主義的概念,在戰後西方國家其實也受過不少人挑戰,這裏試舉兩位人兄,看看他對香港有什麼啟示。

…他 (指已故學者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批評美國這種自命自由的社會,表面包容一切,其實是「壓抑性包容」(repressive tolerance)。

什麼是「壓抑性包容」?我這裏不用馬庫色的理論語言解釋,不妨用香港的現狀來說明:政府勉強可以包容你每年七一遊行人士,但你們也應包容那800人選特首,也應包容曾蔭權的管治班子,包容影響力強大的商人勢力,以及包容人大常委對07、08選舉的限制。換言之,原來是人民要求強權及特權包容異見,但不知不覺變成,人民要包容有權有勢者,不要挑起紛爭。

馬庫色在六七十年代追求一種具有解放意味的包容,對21世紀的香港,更是遙遠。

廣告短片鼓吹尊重、溝通與和諧,但不知你有沒有發現,我們日常談話時,當說到「尊重」時,我們其實是想結束溝通,或不想了解對方,例如,你跟人吵架,最後你不想糾纏下去,你會說:「好了,我尊重你意見,你也最好尊重我的。」然後當然是各行各路,這跟政府官員說話一樣,他/她說「尊重」遊行人士的權利,但你根本不會知道他/她會如何「尊重」你。

齊澤克(Slavoj Zizek)…十分留意我們身邊慢慢出現的這種「你尊重我,我尊你」的文化,他稱之為去除咖啡因(de-caffeinated)的世界.

他說,任何人的信念、立場及價值,其實都具有激情與動力,互相碰撞雖不必你死我亡,但造成各種文化震盪與衝突其實是無可避免,當代社會發展出一種逃避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及別人的所思所想,化成一種「觀點」,一種「見解」,或一種「生活方式」,於是別人便變成於己無關的他者(other),自己則自以為很理性與冷靜;所以,不同意見的人最好不要太有激情,支持民主也好,支持穩定也好,基督徒也好,回教徒也好,法輪功也好,只要不太激動,便可共享太平。

齊澤克反對這種多元文化主義,鼓吹一種具有激情的鬥爭與結盟,勸自由派知識分子不要空想一個沒有衝突的世界,他的看法是否另一種烏托邦,我們可以再討論,但他對包容尊重的批判,卻值得我們深思。

……

今年七一遊行的民陣以彩虹旗示人,除了爭取普選及反官商勾結外,也強調尊重多元及權利,從這個角度去讀公民教育委員會的短片,可以看出政權如何借取對手「民陣」的措辭,大談尊重包容,由老董及一眾特權階級觸動起的民氣與激情,被化約成「過分執著」與「對人不對事」的噪音,多元民主聲音變成和諧共融的新秩序,遙遙呼應西九龍皇帝曾蔭權的新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