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月 18, 2015

我在香港嶺南的十二堂課 _ 主場新聞 House News

劉克襄

劉克襄,台灣著名自然文學家及詩人,七十年代開始以鳥類生態為題材,開拓台灣自然寫作風氣,出版作品超過五十本。近年常到香港走訪郊野和鄉村,並擔任大學駐校作家,寫下多篇關於香港的作品。

2012-9-13 5:39:08

香港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和土地情感,去年起,我曾長時旅居,非常感謝這塊中國南方邊陲之地給予我的滋養。它讓我看到一塊跟台灣自然風貌截然不同的鄉野,提供我另一種城市和自然的思考。尤其是80年後年輕一代,對土地的關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更勝台灣。他們只有一個香港,一個比台灣還小的家園。這樣的認同,隨著晚近的時局變遷,愈加強烈。

七月時,香港被英國「財經學人」雜誌選為全世界最適合居住的都市,一定有它的條件和美好,是我們不知的,不解的。我們最知悉的香港,多半囿於中環、旺角、銅鑼灣和油麻地等市區環境,但百分之六十七的郊野卻異常陌生。

香港人為何對愛國教育如此反彈,近因當然是國歌這類強迫式教學內容的置入,但背後還有遠因,我在行山在菜墟的行旅,在學校在街頭的互動裡,更能具體感受此一集體憤怒的為何會爆發出來,還有蔚成此一反抗風潮的因由。

我沒有什麼想評論的,只是想把自己在那兒跟學生互動的內容,跟大家分享,大家或可從另一角度了解,我到那兒教學,為何主題便以香港為主。

容我很冒昧、很不自量力地把十二堂課的內容貼上,大家可看到另一個不同於旅遊指南的香港。一個很不都會的、跟自然互動密切的香港。或許也是,不少香港人想要的未來之香港。
這十二堂課分別如下:

1.生活風物的書寫:以嶺南貓、荔枝樹和公和豆漿為例,敘述一個外來者對香港地方生活風物之見聞。

2.地方人物的接觸和描述:以柏架山道的阿嬤晨間運動、大嶼山年輕人的閉鎖生活和嶺南大學貓志工為例,跟大家分享小人物的溫馨故事。

3.菜市場街市的觀察:以香港超級市場、溼街市、有機市集做為觀察主題,描述香港蔬果的來龍去脈。還有論述不同菜市場的功能和意義,市場在都會扮演的角色。

4.小小雞蛋的思考:敘述香港市民常吃的雞蛋,有何飲食安全的問題,如何思考一個完全沒有飼養雞隻的地方,如何看待雞和蛋。

5.嶺南的菜心美學:菜心是嶺南最常食用的蔬菜,尤其是香港。但菜心的美學少有人提及,應該可以加以分析,並看到菜心未來的可能發展,以及帶來的環境變遷。

6.涼茶和青草茶的想像:涼茶是廣東人生活文化裡非常重要的日常飲料,多數港人每天都會喝到。涼茶有何內涵,我們現今如何看待,它和青草茶的對照又如何?都值得好好解析。

7.香港稻田耕作的啟發:香港雖失去稻作耕種已久,但晚近又有人重新栽植,為何要再啟動傳統農業?香港過去的稻作可以給我們何種啟發。如果透過田野調查,應該有許多被忽略的農耕之事,值得再反省。

8.如何觀察海岸溼地:除了香港溼地公園和米埔溼地保留區,香港還有南生圍、大浪彎、菜園村和朗原稻作區等地,這些溼地環境都面臨都會開發的危機。香港的郊野公園如何保護溼地,應該有更多元角度的分析和更積極的環境運動。

9.香港風水林的指標意義:風水林是香港郊野公園非常重要的特色,嶺南文化的獨特自然景觀,更是現今生態保育不可或缺的平野森林博物館。除此,我們還能在這兒看到什麼意義,也很值得大家繼續追探。

10.古道和山徑的散步:香港郊野公園密佈著許多步道,讓香港成為美好的都會休閒空間。認識自己家園的步道,了解一個都會的自然環境如何跟城市對話,步道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古道則是追溯過去生活歷史裡,同樣必須珍惜的環境,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系統性解說和保護。

11.離島的美麗小世界:離島來去是香港觀光旅行非常重要的特色,有點像歐洲的希臘。但如何在離島來去,港人利用為觀光旅遊的動線並不多,也不多樣。我們可以繼續創造,提供新的旅行休閒內容。在晚近樂活盛行下,如何看待離島生活,也是一重要課題。

12.一座城市的郊野文明:香港做為一個大都會,雖擁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郊野公園,但石屎森林也是世界最密集之地。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一困境,從中尋找到一個都會人身心的平衡點,也值得大家持續關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