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07, 2015

橋可斷 數要交 _ 主場新聞 House News

丘亦生

《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的專欄作家,喜拆解金融經濟現象,以獨立身份月旦上市公司表現,不人云亦云鸚鵡學舌,下筆秉持「我有我態度」,既視曼聯不來港上市為美事,又把TVB列為香港三害之列。

2012-9-12 7:29:57


上月底,哈爾濱市一條高架橋忽然斷裂,四輛行駛其上的大貨車墜毀,造成三死五傷的慘劇。事故被香港傳媒廣泛報道,但肇事原因至今未明,官方初步斷定,塌橋可能與貨車嚴重超載有關。財經雜誌《新世紀》報道,自2000年至今的12年間,內地至少有17座橋樑的坍塌,是被官方以貨車超重來解釋掉。

眾多塌橋事件,是否都可以用超載超重來解釋,我難以置信,超載不是內地貨車的常態麼,興建前難道可以忽略這問題?又有人說,超載車輛連自身的輪胎都沒有壓爆,為何可以把看似堅固的橋摧毀於一旦。

我的納悶還未得到紓解,上周復又看到發改委罕見地一口氣批出,25個城市總值84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軌道交通項目,以及13個公路、10個市政及7個港口項目,總投資規模料超過一萬億元。

我理解,這是中央的穩增長手段,近月出口異常疲弱,企業盈利備受擠壓,要迅速刺激經濟,再沒有比投資基建這特效藥更快見效。中央運用此招已到滾瓜爛熟的地步,可說勁隨心發。股市也照例來個賞面式反彈,讓基建股興奮了一陣子。

在斷橋意外與大量路橋項目上馬之間,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對我來說,這直情是質與量的對壘、角力。橋可斷,數要交,地方政府及中央執迷於保增長的數字式管理之餘,會否忽略了與交數沒有即時關係的工程質量?

高盛證券最近發表研究報告,指中國經濟的投資速度,史無前例,高達GDP46%的投資比率,只有80年代很短暫時期內的新加坡可以匹敵,甚至超越70年代起飛中的日本至少10個百分點。

雖然內地的人均投資積累仍然及不上發達國家,但投資增長太快,很容易會衍生質量問題,像上述的疑似豆腐渣高架橋事故,同樣引發多宗意外的忽然路陷,又或問題多多的高鐵項目,只會陸續有來。

一味粗放式投資,還可能超前需求,出現使用率不足,回本慢,資金回籠不足以還貸,呆壞賬問題,以至影響投資的可持續性。內地的鋼鐵業便是一例。

本來,中央一直嚷着要轉型,少倚賴投資多側重消費,但轉型終究需要時間,而近火難用遠水來救,最終還是發改委的閃電蓋章最因利成便,這或許正是計劃經濟的弔詭之處。香港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被參與」,無法迴避這種國情的滲透,未來甚至要笨拙地跟上內地的舞步,讓發展的硬道理凌駕一切,這是我不欲見到的情況。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
相關報導︰ 鹊桥之夜闻桥断 银河垂泪阳明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