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小說」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小說」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日, 3月 10, 2024

風月版鹹濕故仔 之 一次性交通轉運站

呢個故事係講「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

呢個係一個劃時代嘅創新意念。
絕對係完美咁完成最後一里路程。

*
話說某速遞公司老闆為響應某市講咗當做咗精神,將佢嘅收發站改名做「一次性交通轉運站」。

他正籌備著貼張紅紙甚麼的等待吉日開張,又想在之前試業,於是紅紙只遮著部份店號。

一日他的租客靦腆地來找他,這是一個妙齡女子。

「唔該…我本來唔應該麻煩你,但我呢幾日有啲唔方便……」

店主滿心以為她來幫襯寄郵包,心想女人當真麻煩,明明自己懶,就推說「呢幾日唔方便」。算了,顧客至上!而她又是自己租客,就忍住不吐糟了。

只見他先是臉色一沉,又笑著滿口答應!

「沒問題,沒問題!…」女郎舒一口氣,可是業主接著說:「我們有各種做法,十分彈性的…」就手拍著招牌,「看見嗎?我上門收又何妨?」

女郎看著牆上那兩行字,還要「啪啪」聲示意,即是租金要肉償啦,這還得了?訕訕的說:「真的要用這種方法收嗎?我沒心理準備要這樣…」

店主可不耐煩了,心想上門收個待寄郵包都要身心靈準備?這女的在打甚麼算盤?又老是面紅紅,怕怕醜醜的?莫不是看不上我老朽,卻看中那青靚白淨店員,肌肉男?

為甚麼港女都是如此膚淺。唉!長嘆一聲……

「那我叫大頭明上門收你滿意吧!」

糟了!還要叫那大隻男,豈不是「十大酷刑」?女郎猛搖頭,一臉惶恐!

店主心想,又想要,又扮矜持,女人真夠煩。送佛送到西好了!

「你怕難為情就我陪他一起來,之後我先走,那可以了吧?!」

還要一老一少一起來?雖然一先一後,未至於玩3P, 但都不知要搞幾耐,真的沒情講嗎?

女郎又急又惱:「我…我…不要轉運…,可否快些完事?」

店主心想有完沒完,佛都有火呀!怒吼著:「你不轉運你消遣老子嗎!…喂喂,為甚麼暈了,搞甚麼鬼?」

大頭明衝出來一看,望一望招牌,即時恍然:「老闆,你為何這樣貼紅紙呢?你讀讀這句吧,難怪她嚇壞!」

店主還嘀咕著,「幹嗎?貼紅紙有啥問題…欵?」店主就再沒作聲了。

他這刻才發現,貼了最右邊兩個字,就變成

一次性交🍌
      轉運🍌

星期六, 7月 29, 2023

奇女子香小姐

香小姐是位奇女子,周旋於各名流大腕之間,長袖善舞。

她常居間斡旋,穿針引線,化解多少風波,促成多少合作,絕對是八面玲瓏。

名義上她認「大約翰」做契爺,實際上早已自立門戶,除非遇上重大事情,契爺也不干涉她決定。

而其他大腕如「山姆叔叔」都對她青眼有加。

卻不料引來文盲丁力垂涎。丁力目不識丁,卻給他找着陳年字據,說香小姐是他家當年賣給「大約翰」的。

本來賣出去的女,都沒關連吧?但字眼寫得含糊,說女兒如他年無着落,可在老人百年歸老前回家侍奉。

本來老人早已過身,之後家道中落,兄弟鬩牆,家門屢見不幸。但丁力執住那句「百年歸老前」,硬說香小姐是交大約翰寄養的,到老人家99歲就要歸還,並且交還她是丁家全家人的意願。

軟硬兼施下,大約翰只有割愛。

香小姐跟着這個文盲,在他威逼下借用名媛身份做了多少陰騭事,洗黑錢啦、走私啦、偷取機密啦。

而香小姐就算不是出身書香門第,文化修養本是有的。但丁力最討厭嫉妒文化人,將香小姐滿屋的珍藏書籍,文藝古玩全都扔掉。

居移氣、養移體,香小姐本來的淑女名媛氣質都消失殆盡,變得像個風塵女子,甚至像個站街女子,徐娘半老的大媽。

丁力仍然拿着香小姐做掩飾,伴着出入於觥籌交錯、衣香鬢影的名流場所,就當一切沒變化。

詎料有日丁力被告知,由山姆叔叔主辦的盛筵聲明將不歡迎香小姐出席。

丁力向山姆投訴:「你是種族歧視!」

山姆回嗆:「丁先生,別打種族牌了,你和香小姐這些年在幹甚麼,你不是天真到以為大家都懵然不知吧?我看你還是算了,把事情抖出來,大家都沒趣吧?!」

丁力回去兜巴星香小姐,「臭雞,人家不鳥你啦!」

香小姐反嗆:「我做臭雞,卻是誰害的?你估我想㗎?!」

華盛頓郵報引消息:華府不准許李家超出席 11 月 APEC 峰會 - https://hk.news.yahoo.com/%E6%9D%8E%E5%AE%B6%E8%B6%85-apec-%E8%8F%AF%E7%9B%9B%E9%A0%93%E9%83%B5%E5%A0%B1-%E8%8F%AF%E5%BA%9C-003414034.html

+++ 

星期四, 4月 20, 2023

海民記

從前,有這麼一個地方,面向大海,食四方飯。

後來不知怎的,來了新統治者,他認為子民沾染惡習不好,於是遷居陸地。

為了杜絕人們的陋習,他下令人民不得下水,以至見到人們帶著海鮮回來,不管是撈的、釣的、買的,一律充公海產,再把人下獄。

久而久之,人們都忘卻海的味道,魚的味道。

然後政府推出罐頭沙甸魚、吞拿魚、豆豉鯪魚,並說這些是「海鮮」,多吃有益健康。

有些仍有良心的食物科學家,拿去研究,發覺都是拿些像油魚一類下價魚,混合明膠和豬內臟,「完全不是海鮮」!

但科學家公佈事實後就被政府控以破壞國家安全,並聲稱他的研究的是捏造和炒作,大眾不應相信。

之後政府就不斷宣傳這些「海鮮」是人間極品,是解決一切社會、經濟、民生難題的終極方案,只要人們多吃「魚」,就會有強健體魄和靈活頭腦,足以解決一切難題。

由於牠是這麼好,一切污衊「海鮮」的資訊都是別有用心的假消息,散佈者必須嚴懲。

而所有人都必須按規定,只要夠三歲,能穩定進食固體食物的市民,均須每日依法進食,除非取得醫生健康證明予以豁免。

以後只要地方有難題,政府就說,必然是人民沒有努力食「魚」所致。

DKLM HKCHAN

+++

星期六, 3月 04, 2023

穿越小說之葉定仕故居

我們這次穿越回到的地點是蓮麻坑村,歷史記載不多。

意外的是居然我們在這裡見到孫文!還要他是在躲避清朝間諜追殺!

「這東躲西藏的日子,何日才完?革命何時才能成功?」

他忍不住垂下兩行清淚。

正當隊友在查閱校對時空數據,我忍不住開口:「別這樣灰心!提起精神,繼續奮鬥!」

孫怔怔看着我同伴腕上儀錶,忽道:「你們不是普通人,告訴我,革命能否成功?」

我回答他:「這一定成功!一定成功!……」我不知怎的激動起來,一叠聲的說,到後來簡直是怒吼,不自覺地抓著孫文兩膊在搖晃,同伴連忙拍背提示。

我望見孫文在哆嗦著,不知是凍壞了還是給我嚇怕了。

我冷靜下來後,對他說:「總之,要對自己有信心,堅定意志,勇往直前!你們在做正確的事,大夥兒指望著你!」

孫文又追問:「那革命成功後,中國人能過上好日子,不再受欺凌壓迫嗎?」

我面有難色,你叫我怎說呢?同伴忙打眼色,叫我收口。

「你別再問了!天機不可洩漏!這裡是蓮麻坑,對吧?葉定仕你認識吧?」

孫點頭道:「泰國華僑,都是革命同志。」

我告訴他:「日後葉定仕會在這裡建屋,仿照你翠亨村故居格局,你現在站立之處會矗立一孫中山銅像。」

孫文將信將疑,但見他眼神又逐漸回復堅定。

後記

「你知道你剛才咆哮了多少次‘一定成功’?」

「大概五、六次總有吧?」

「十次,總共十次。」

「那又如何?」

「孫文革命失敗十次,才迎來武昌起義成功!」

「唉,你為何不制止我!」

「我已經拼命阻止你了!又拉衫尾,又拍背!看來都是定數!」

我不禁跺腳連連,在滿腔惆悵間回去,完成這次任務。

* 按:孫文躲到蓮麻坑一事,純屬虛構,但有關葉定仕故居那些細節是真實的,可詳見 youtube 視頻說明。


延伸文章及視頻

1)《香港歷史古蹟🏞 葉定仕故居》蓮麻坑村 花樹下的孫中山銅像|二級歷史建築 Grade II historic building|(4K60fps) - Mitch Lam

https://youtu.be/F9jAKnN5wBs

2) 葉定仕故居 - 維基百科

https://zh.m.wikipedia.org/zh-hk/%E8%91%89%E5%AE%9A%E4%BB%95%E6%95%85%E5%B1%85

//葉定仕故居位於香港沙頭角蓮麻坑,建於約1907年,由蓮麻坑村葉氏第八代葉定仕出資興建。葉定仕於19世紀90年代初加入同盟會,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因此葉氏建屋時仿照孫中山翠亨村的故居興建。葉定仕故居的歷史背景及建築風格甚具價值,葉定仕故居曾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而政府於2009年11月刊憲,將故居提升為香港法定古蹟。

葉定仕生平

葉定仕生於1882年(有說1879年),乃蓮麻坑葉氏的第8世祖。葉定仕年少時曾到泰國當裁縫,承包軍服製作,並累積了一定財富。1908年孫中山到訪泰國尋求海外華僑支援其革命事業,葉定仕因此成為同盟會的活躍份子,主持客家人加盟工作,並曾參與數次反清起義,辛亥革命後也曾參與反軍閥運動。1936年,葉定仕於泰國的物業在當地的排華運動中被土匪霸佔,葉定仕遂與家人回港定居於蓮麻坑的住所。1943年,葉定仕在日本佔領香港期間逝世。

建築特色

葉定仕故居混合中西建築風格,使用木材及青磚建造。房屋外觀為意大利式建築風格,設計簡約對稱。整棟建築樓高兩層,每層各有3個房間,正立面設有門廊,並以方柱支撐著上層的陽台,而陽台的欄桿則以琉璃花瓶作裝飾。屋頂採用中式金字瓦頂,而外牆則繪上吉祥圖案的壁畫。

故居自1967年後丟空,屋內物品被人搜掠後大多已散失,連葉定仕的個人資料也消失無蹤,包括他當年參與同盟會的文件。現時大屋日久失修,屋外雜草叢生,露台走廊木板破爛不堪,連外牆也需要木條固定支撐,以免倒塌。

未來發展

政府於2008年發表「邊境禁區土地規劃研究」,建議將蓮麻坑剔出禁區範圍之外,並活化區內包括葉定仕故居的古蹟,冀以點、線、面方式,把具文化遺產價值的建築物串連發展生態旅遊,鼓勵非政府組織把空置屋宇及已荒廢學校發展作度假營,並設立文物徑,將附近的古蹟連接起來,促進旅遊。//

3) Declared Monuments in Hong Kong - New Territories - Residence of Ip Ting-sz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

https://www.amo.gov.hk/en/important-notices/index.html

//Residence of Ip Ting-sz

The Residence of Ip Ting-sz, built around 1908, is modelled on Dr Sun Yat-sen’s residence in Cuiheng Village, Zhongshan. Ip Ting-sz (1879-1943), alias Tin-fat, also known by his literary name, Kwong-san, was the 8th generation ancestor of the Ip clan in Lin Ma Hang, Sha Tau Kok. He went to Thailand at an early age to work as an apprentice tailor and later set up a garment factory there to manufacture military uniforms.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from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in Thailand, Dr Sun Yat-sen founded the Chinese Club in Thailand (later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in Thailand) in 1907 to rally support among overseas Chinese for his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Ip Ting-sz was one of the originators and co-founders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He was later appointed president of the Tong Meng Hui (Chinese Revolutionary Alliance) Siam Branch and a revolutionary newspaper. Ip was activ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ng Meng Hui in the territory and contributed funds for the revolutionary campaign. In 1936, Ip Ting-sz and his family returned to Lin Ma Hang, where he passed away in 1943.

The Residence of Ip Ting-sz is a three-bay, two-storey building fronted by a covered porchway, with columns supporting the balcony. The building is constructed principally of grey bricks and timber, with a traditional pitched roof. Murals of auspicious Chinese motifs are found over the front doors, while the balcony is decorated with ceramic vase-shaped balusters, demonstrating a blen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The Residence of Ip Ting-sz was declared a monument in 2009.//

4) 十次革命起義 - 維基百科

清末由國父孫中山先生所領導或參與指揮的十次反滿武裝起義

https://zh.m.wikipedia.org/zh-hk/%E5%8D%81%E6%AC%A1%E9%9D%A9%E5%91%BD%E8%B5%B7%E7%BE%A9

//十次革命起義是指1894年興中會成立之後,至1911年取得最終成功的辛亥革命之前,興中會或中國同盟會直接發動或指揮的10次武裝起義。之後近代史書、中國國民黨黨史,或中華民國的學校教育課本,往往稱「國父革命11次起義,10次失敗,終於建立民國」。不過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清末革命团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其實計有29次之多,但其他非國民黨/同盟會體系團體所發動的起義,往往遭到忽略[1],如徐錫麟、秋瑾等人在浙江各地發動的光復軍起義、1903年由興中會二號人物謝贊泰,太平天國僅存的瑛王洪春魁及香港富商李紀堂為首所發動的「大明順天國之役」。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中國同盟會外圍組織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所具體執行。//

然而,到底十次革命包哪些就有不同講法,如照上述維基百科所引,

i) 乙未廣州起義、惠州起義為第一、第二次,

//1895年2月21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同年3月16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徵同志,定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中山亦返回日本,是第二次起義。//

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為第三、第四次,防城、鎮南關起義為第五、第六次,欽廉上思之役為第七次,河口起義為第八次,廣州新軍起義為第九次,黃花崗起義為第十次。

「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並不算入十次起義之內。

//3月,孫中山先抵越南河内,繼續策劃革命起義,5月命余丑舉行潮州黃岡起義,歷6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10餘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中山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此外又先後發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

但十次起義另一講法是:

ii) 徐澤榮:國共兵史尋真索隱系列之一

https://www.chinesepen.org/blog/archives/142039

//武昌新軍起義(1911)之前,由孫黃領導的十次旨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起義乃有:(一)乙未廣州孫黨起義(1895)、(二)萍瀏醴起義(1906)、(三)湘鄂贛—蘇皖起義(1906)、(四)黃岡起義(1907)、(五)七女湖起義(1907)、(六)防城港—鎮南關起義(1907)、(七)欽廉起義(1908)、(八)河口起義(1908)、(九)庚戍戌廣州新軍起義(1910)、(十)辛亥廣州選鋒起義(1911)。“選鋒”意為敢死隊員,三分之一屬於南洋華僑)。不計第一次(1895),平均半年就有一次起義。//

+++

星期日, 10月 16, 2022

風月版鹹濕故仔之神經 atm

早上,天氣轉冷,小妮子仍要靚唔要命,仍要著短裙。

扭扭捏捏走入理財中心撳機,正打算轉身離去,旁邊的機在咇咇啾唧。

有冒失鬼忘了拿錢,目測有七、八張金牛。

剛想伸手去拿,猛然警醒,「不行呀!」

一宅男這時路過。

「先生,先生!可否幫忙拿錢,放我手袋?」

宅男問:「你為何自己不拿呢?」

小妮子腦筋急轉彎,「我,我怕呀!」

那「怕」字要吊高三度。

「我怕會中 covid 嘛!人哋未試過㗎」

說著一個媚眼甩過去。

宅男滿面疑惑。

「人家又剛做晒 handnail 嘛」,然後十點寇丹像玩魔術似的在波濤洶湧間曖昧掠過。

宅男眼睛「暴飛」之後,滿面不屑。

眼看都掖不住了,軟哄不行,直接利誘。「最多二一添作五,再加給你抽點水,點話點好?」

就順勢拉高短裙炫耀黑絲美腿。

宅男有些意動了....

這時候,「嚓」的一聲,櫃員機吞回那叠金牛。

小妮子和宅男大喊「吖唷」,滿面失望之情。

小妮子轉臭臉了:「死蠢,你就不能快些決定嗎?」

宅男卻換回一副饞相,「嘻嘻,世事無絕對,說不定等一下另有盲毛忘了拿錢。」

「我呸,去你的!」小妮子怒啐一聲,丟低宅男,

「角角角」快步離開。

宅男看沒戲也就走了。

這時 atm 機神神地又把那一叠金牛吐出....

星期二, 10月 11, 2022

穿越小說之阿群帶路

因為時光機的使用年齡下調了,我和男同學成為先導計劃的組別之一。

我們抽籤後,抽中回到「阿群帶路」這關鍵時刻。(1)

出發前我們須熟讀《時空旅程守則》

1. 不能嘗試改變歷史

2. 萬一不幸破壞了第一條,也不要嘗試彌補

3. 因為歷史是有一定靱性的,你就算守不住以上兩點, 很可能它未曾改變

4. 就算以上三點都沒搞懂,你最終會發覺這不是錯有錯著,而是剛剛好。

我倆讀了也不明所以。 “It's going to be fine”, 組員這樣安慰我。

閃光過後我們看到白人男子在央求一個皮膚黝黑的村婦,我心想這就是陳群嗎?

我們上前去,我問她,「Ni hao」

村姑瞠目不知所云。

男組員提醒我,“You can't speak Mandarin! It's the South!”

都怪我!我立時將語言頻道調到蜑家話。

「這鬼頭唔知做乜!喺度冤住晒,我未嫁㗎嘛。」

我不禁莞爾。

「大姐你誤會了,他是英國士兵在問路而已。」

豈料群姐大為著惱,「這洋鬼子他就算輕鬆,給人知道我幫過他,官府拿我法辦,我還有命嗎?」

英兵雖不明我們說甚麼,但見群姐神情激動,洒手拎頭,便向我組友示意 (他也有白人外貌),希望他向我表明,他是好人,沒惡意,只是求群姐幫忙。

群姐堅決不允,還打算離開。我們心下暗驚,我們都沒違反第一條呀,怎地第一至四條的保障通通不靈驗?

難道歷史就這樣改變了?

英兵情急之下攔住群姐,群姐忽然目露兇光!竟然先下手為強,猛力推低英兵!

就在群姐打算找塊大石砸下去結果了英兵性命之際,卻見一枝暗箭射來,若不是群姐把他推跌,英兵該沒命了。

英兵以為群姐立心救他,立時痛哭流涕,捉著她的手,說她救命之恩沒齒難忘,蜑家人是天大好人,永遠的真正朋友,回去一定叫長官厚待他們…

一輪嘴的,搞到我們兩個都翻譯不來,但他身體語言都已說明一切。群姐也是人心肉做的,看他這樣,也不好意思起來,紅著臉說:「好啦,好啦,怕咗你啦,都話我未嫁囉。算喇,算我今日做好心,帶你行一轉,定定哋跟住我行,自己認好路喇。」

我們跟著他倆走這段,直到香港島北岸,遠眺九龍山巒,英兵才和群姐握手道別。(2)

*

(1) 阿群帶路傳說

//傳聞稱,該圖講述英國軍隊最初登陸香港島赤柱時,得到漁婦陳群(「阿群」)引路至香港島北部的故事。當時路線約為現時的淺水灣道、香島道、黃竹坑道、香港仔大道、石排灣道及薄扶林道至西營盤「群帶路」一帶。所以此事就稱「阿群帶路」,但被質疑「陳群」此人的真實性[1]。有説英軍經香港村落時詢問該處地名,陳群以水上人蜑音回答「香港」,英人即以水上人音「HONG KONG」為記,就成為了全島總稱。這也成了香港地名來源之其中一説。其後英國人在南京條約選擇了香港島為戰利品。//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9%98%BF%E7%BE%A4%E5%B8%B6%E8%B7%AF%E5%9C%96

(2) 本文只是無聊寫來作娛樂而已,「阿群帶路說」實在站不住腳

//可是翻盡香港早期史籍,「陳群」從來不見經傳,再看上圖,洋人明顯非軍人,根據身邊貨物推測,應該在做貿易而非問路,與洋人握手的明明是男子,不是女人!況且若當時中英雙方仍在交戰而英軍向鄉民問路,那畫家畫黃龍旗敵艦圖中意欲何為?

「阿群帶路」典故根本是偽托!正確理解不難,圖中不是描繪某特定故事,當年英人義律登岸立刻宣布香港為自由港,明顯英國一直希望能向清廷宣示,奪取香港即使不得已用武,也不過謀求平等貿易,圖像乃主動示好標誌,故盾徽才能沿用百多年。

「群帶路」也不是甚麽翻山越嶺的小徑,據1866年的新安地圖,「群帶路」就在島北海旁,今天皇后大道中原址上。另外,20世紀初英國殖民地研究者賴德(Arnold Wright)的《香港,上海與中國各通商港口》一書所記相同,開埠前英軍1837年的考察已確定位置,佔領後即在小徑基礎上修路,本地人稱小徑"Kun Tai Lu",又指Kun Tai Lu英文意譯就是"petticoat-string path",所以「群帶路」只是「裙帶路」的筆誤。

與此同時「維新」失敗出走的康有為曾短暫居港,寫「裙帶路」詩收於《南海先生詩集》 ,詩題也是「裙帶路」而非「群帶路」,十分清楚。

直到1967年,石排灣某石屋後山發現了「裙帶路里程碑」(現存香港歷史博物館),碑上一邊刻了「Victoria 5 miles」和「群帶路十八里」,另一邊則是「Aberdeen 1 mile」及「石排灣三里」,其實碑文本意以中英對照顯示從其位置到今天中環所在地的距離,可惜很多人不求甚解,以為是一條從南到北的小路,某些文人便在報上杜撰艇妹陳群故事,把香港盾徽圖形倒過來生安白造,自此以訛傳訛,使人信以為真,原本沒有名稱的圖形反而從此成為「阿群帶路圖」。//

「阿群帶路」搵唔到盧吉道 - 潘東凱 - 蘋果日報存檔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13161104/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E6%BD%98%E6%9D%B1%E5%87%B1/daily/article/20180527/20402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