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時光機的使用年齡下調了,我和男同學成為先導計劃的組別之一。
我們抽籤後,抽中回到「阿群帶路」這關鍵時刻。(1)
出發前我們須熟讀《時空旅程守則》
1. 不能嘗試改變歷史
2. 萬一不幸破壞了第一條,也不要嘗試彌補
3. 因為歷史是有一定靱性的,你就算守不住以上兩點, 很可能它未曾改變
4. 就算以上三點都沒搞懂,你最終會發覺這不是錯有錯著,而是剛剛好。
我倆讀了也不明所以。 “It's going to be fine”, 組員這樣安慰我。
閃光過後我們看到白人男子在央求一個皮膚黝黑的村婦,我心想這就是陳群嗎?
我們上前去,我問她,「Ni hao」
村姑瞠目不知所云。
男組員提醒我,“You can't speak Mandarin! It's the South!”
都怪我!我立時將語言頻道調到蜑家話。
「這鬼頭唔知做乜!喺度冤住晒,我未嫁㗎嘛。」
我不禁莞爾。
「大姐你誤會了,他是英國士兵在問路而已。」
豈料群姐大為著惱,「這洋鬼子他就算輕鬆,給人知道我幫過他,官府拿我法辦,我還有命嗎?」
英兵雖不明我們說甚麼,但見群姐神情激動,洒手拎頭,便向我組友示意 (他也有白人外貌),希望他向我表明,他是好人,沒惡意,只是求群姐幫忙。
群姐堅決不允,還打算離開。我們心下暗驚,我們都沒違反第一條呀,怎地第一至四條的保障通通不靈驗?
難道歷史就這樣改變了?
英兵情急之下攔住群姐,群姐忽然目露兇光!竟然先下手為強,猛力推低英兵!
就在群姐打算找塊大石砸下去結果了英兵性命之際,卻見一枝暗箭射來,若不是群姐把他推跌,英兵該沒命了。
英兵以為群姐立心救他,立時痛哭流涕,捉著她的手,說她救命之恩沒齒難忘,蜑家人是天大好人,永遠的真正朋友,回去一定叫長官厚待他們…
一輪嘴的,搞到我們兩個都翻譯不來,但他身體語言都已說明一切。群姐也是人心肉做的,看他這樣,也不好意思起來,紅著臉說:「好啦,好啦,怕咗你啦,都話我未嫁囉。算喇,算我今日做好心,帶你行一轉,定定哋跟住我行,自己認好路喇。」
我們跟著他倆走這段,直到香港島北岸,遠眺九龍山巒,英兵才和群姐握手道別。(2)
*
(1) 阿群帶路傳說
//傳聞稱,該圖講述英國軍隊最初登陸香港島赤柱時,得到漁婦陳群(「阿群」)引路至香港島北部的故事。當時路線約為現時的淺水灣道、香島道、黃竹坑道、香港仔大道、石排灣道及薄扶林道至西營盤「群帶路」一帶。所以此事就稱「阿群帶路」,但被質疑「陳群」此人的真實性[1]。有説英軍經香港村落時詢問該處地名,陳群以水上人蜑音回答「香港」,英人即以水上人音「HONG KONG」為記,就成為了全島總稱。這也成了香港地名來源之其中一説。其後英國人在南京條約選擇了香港島為戰利品。//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9%98%BF%E7%BE%A4%E5%B8%B6%E8%B7%AF%E5%9C%96
(2) 本文只是無聊寫來作娛樂而已,「阿群帶路說」實在站不住腳
//可是翻盡香港早期史籍,「陳群」從來不見經傳,再看上圖,洋人明顯非軍人,根據身邊貨物推測,應該在做貿易而非問路,與洋人握手的明明是男子,不是女人!況且若當時中英雙方仍在交戰而英軍向鄉民問路,那畫家畫黃龍旗敵艦圖中意欲何為?
「阿群帶路」典故根本是偽托!正確理解不難,圖中不是描繪某特定故事,當年英人義律登岸立刻宣布香港為自由港,明顯英國一直希望能向清廷宣示,奪取香港即使不得已用武,也不過謀求平等貿易,圖像乃主動示好標誌,故盾徽才能沿用百多年。
「群帶路」也不是甚麽翻山越嶺的小徑,據1866年的新安地圖,「群帶路」就在島北海旁,今天皇后大道中原址上。另外,20世紀初英國殖民地研究者賴德(Arnold Wright)的《香港,上海與中國各通商港口》一書所記相同,開埠前英軍1837年的考察已確定位置,佔領後即在小徑基礎上修路,本地人稱小徑"Kun Tai Lu",又指Kun Tai Lu英文意譯就是"petticoat-string path",所以「群帶路」只是「裙帶路」的筆誤。
與此同時「維新」失敗出走的康有為曾短暫居港,寫「裙帶路」詩收於《南海先生詩集》 ,詩題也是「裙帶路」而非「群帶路」,十分清楚。
直到1967年,石排灣某石屋後山發現了「裙帶路里程碑」(現存香港歷史博物館),碑上一邊刻了「Victoria 5 miles」和「群帶路十八里」,另一邊則是「Aberdeen 1 mile」及「石排灣三里」,其實碑文本意以中英對照顯示從其位置到今天中環所在地的距離,可惜很多人不求甚解,以為是一條從南到北的小路,某些文人便在報上杜撰艇妹陳群故事,把香港盾徽圖形倒過來生安白造,自此以訛傳訛,使人信以為真,原本沒有名稱的圖形反而從此成為「阿群帶路圖」。//
「阿群帶路」搵唔到盧吉道 - 潘東凱 - 蘋果日報存檔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