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4月 20, 2023

海民記

從前,有這麼一個地方,面向大海,食四方飯。

後來不知怎的,來了新統治者,他認為子民沾染惡習不好,於是遷居陸地。

為了杜絕人們的陋習,他下令人民不得下水,以至見到人們帶著海鮮回來,不管是撈的、釣的、買的,一律充公海產,再把人下獄。

久而久之,人們都忘卻海的味道,魚的味道。

然後政府推出罐頭沙甸魚、吞拿魚、豆豉鯪魚,並說這些是「海鮮」,多吃有益健康。

有些仍有良心的食物科學家,拿去研究,發覺都是拿些像油魚一類下價魚,混合明膠和豬內臟,「完全不是海鮮」!

但科學家公佈事實後就被政府控以破壞國家安全,並聲稱他的研究的是捏造和炒作,大眾不應相信。

之後政府就不斷宣傳這些「海鮮」是人間極品,是解決一切社會、經濟、民生難題的終極方案,只要人們多吃「魚」,就會有強健體魄和靈活頭腦,足以解決一切難題。

由於牠是這麼好,一切污衊「海鮮」的資訊都是別有用心的假消息,散佈者必須嚴懲。

而所有人都必須按規定,只要夠三歲,能穩定進食固體食物的市民,均須每日依法進食,除非取得醫生健康證明予以豁免。

以後只要地方有難題,政府就說,必然是人民沒有努力食「魚」所致。

DKLM HKCHAN

+++

星期三, 4月 19, 2023

歷史教育 誰說了算 - 明周文化 2020年6月30日

從一份考卷看歷史課 焦點系列

文:馮婥瑤 攝:劉玉梅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E7%A4%BE%E6%9C%83/%E8%A9%A6%E9%A1%8C%E9%A2%A8%E6%B3%A2-%E6%AD%B7%E5%8F%B2-%E6%95%99%E7%A7%91%E6%9B%B8-152721/

問︰一個教育制度,何以有兩套歷史?

答︰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只有「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文學科」,採用國共兩黨出版的教材。由於課本內容不利殖民地政府,港英政府禁止任何政治宣傳及排外元素,義和團之亂和鴉片戰爭等課題亦特別小心處理。六十年代,教育署頒布香港中史課程大綱,後來交由在港南來學人負責制定中史框架。這些學者重視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與港英政府主張「去政治化」的目標不謀而合。第一本教科書《中國歷史》,由香港人人書局出版,由孫國棟編寫、錢穆審訂,影響深遠,中西史科自此分家。現時,兩科的課程及評估考核由課程發展處及考評局配合處理,亦有前線中學老師及大學講師參與制定。

問︰香港史應該寫在哪個科目裏?

答︰早期的歷史科,一直承襲英國教育課程,以歐洲為本位,杜絕殖民主義與中港近代史,以防本土意識抬頭。九十年代初期,經過六七暴動及六四事件等,各科課程開始為回歸作準備,讓學生認識中港兩地。世界歷史科課程同時改革,首次加入香港史元素,而中史持續以中國為本位,將香港發展加插於國史的脈絡,不提內部歷史。

初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的修訂課程大綱,將於今年九月的中一級開始實施。

中國歷史科課綱中,課程目標由培養優良的品德以及個人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責任感」改成「認同感、歸屬感及責任感」。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諮詢課綱都將香港史以獨立課題呈現,最新修訂版本則將香港歷史編入九個中史課題一併教授,不會獨立成科。專責委員會主席梁元生強調:「中國歷史科是教授中國歷史,並不是香港歷史。」對於新課綱沒涵蓋六七暴動或六四事件,梁元生解釋,委員會沒收過相關意見,故沒納入課程(按:其中一名受訪者表示,在兩次諮詢皆有表達相關意見)。第二階段諮詢稿提及的革命運動、省港大罷工等,亦沒在新修訂課綱中出現。

問︰六四事件在教科書?

答︰一九九四年,首度有兩家出版社將六四事件寫入中史教科書,卻遭時任教育署署長黃星華阻撓:「教育署勸喻出版商不應把不足二十年及未經鑑定的歷史事件,編入歷史課本。」儘管教育界猛烈抨擊政府政治干預及迴避真相,最終兩套教科書出售時已作更改。現時,中史教科書大多在改革開放的大框架下描述六四事件,高中內容佔兩版篇幅,初中只有一小部分甚至兩句,沒提及傷亡,並以「干預」及「清場」等字眼取代「鎮壓」。

問︰具爭議教科書審查大事?

答︰二〇一八年,高中歷史科教科書評審報告出爐,引起有關課本評審制度的爭議。內容包括:「中共一黨專政」被批用字不當、概念不清;「香港位於中國南方」、「中國收回香港」、「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內地」、「中國堅持收回香港主權」被評為措辭不恰當;「中共建國,大量內地人移居香港」被指沒直接因果關係,容易誤導;「近代歐洲的崛起,是世界歷史上重要的一幕,造成了今日西方優勢的基礎」被指觀點值得商榷。

問︰歷史教科書由誰「把關」?

答︰由二〇一〇至二〇一一學年起,出版社的教科書須遵守「五年不改」的規定,每次改版後送審教育局,才可列入《適用書目表》內。教科書須參考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科目課程指引,課本編印和送審事宜指引及《課本編纂指引》而編寫。每本課本經由約五位成員組成的相關評審小組進行評審,局內評審員來自相關專科組,局外評審員包括現職學校校長、教師、大學學者及其他學科專業人士,由專科組推薦擔任。任期一般為兩年,二〇一三年至二〇一八年的歷史科評審員數目約五十七至七十四人,科則約四十五至八十五人。教育局未有打算統一教科書。

*

從一份考卷看歷史課 焦點系列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topic/%e5%be%9e%e4%b8%80%e4%bb%bd%e8%80%83%e5%8d%b7%e7%9c%8b%e6%ad%b7%e5%8f%b2%e8%aa%b2/

+++

就由一篇[習慣說],引出人間幾許滄桑變幻?

//一九五三年《香港年鑑》“教育”一欄,談到中小學課本的供應問題:
一九五二年,中文中小學校對於課本的採用,却遭遇到極度的困難。原來,本港中文學校所用的課本,除小學公民、珠算、和本港地理等少數學科是由本港編印者外,其餘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但自一九四九年末,中國的政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動,由於思想的不同,原來的版本,便不容繼續印行,而大陸各大書局的在港分局,亦以原版本已失去大陸銷塲,均不欲再行翻印,卽或翻印,亦已將原版竄改得支離破碎,不堪採用。46

再看一九五四年《香港年鑑》“教育”一欄:
一九五二年底,敎育司署特派出敎育官員和邀請專家及現任敎師組成一個中文學校模範課程及課本研討委員會,專責擬訂模範課程。關於中文方面,曾廣徵各界人士意見,以備參攷,課本問題,在未能全部編印應用的時期內,敎育司署特予核定範圍,大致以台灣正中書局出版的佔多數。所有含有左傾思想的課本,一槪不准採用。47//

教科書選文〈習慣說〉源流考略
林和駒 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語文通訊 2016年1月 第95卷 第1期

//提要
〈習慣說〉是香港初中中文教科書一篇常見的文章,讀過這文章的師生不計其數。政府課程文件、中學教科書注明作者是清代的劉蓉。其實,劉蓉寫的是〈習說〉。本文嘗試追溯〈習慣說〉的源頭,分析〈習慣說〉與〈習說〉的主要異同,然後探討〈習慣說〉的演變,冀有助深入了解〈習慣說〉一文。

2. 香港教科書對〈習慣說〉出處之說明
啓思的〈習慣說〉,原來由〈習說〉刪節、改寫而成,但編者沒有說明。筆者再翻閱一九五六年至二零一四年香港出版的各種初中中文教科書(見附錄六),嘗試了解兩個問題:一,教科書如何說明〈習慣說〉出處;二,教科書有無說明〈習慣說〉與〈習說〉之關係。出處方面,或說選自《養晦堂文集》,或說選自《養晦堂文詩集》,或說選自《養晦堂詩文集》,或未言出處。而明確指出〈習慣說〉與〈習說〉關係的,僅見一本──香港人人書局編輯委員會編的《中學中國語文》(1991),此書題解云:“本文選自《養晦堂詩文集》。原題〈習說〉,文章較長,選文的人作了一些刪改。”4 另有兩本觸及〈習說〉,一是吳牧等編的《中國語文》(1996),此書有兩幅刻本書影,即《養晦堂文集》目錄及〈習說〉前文部分。編者於〈習說〉書影下注明“《養晦堂文集》中的〈習說〉一文”。5 一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編輯出版部編的《新理念中國語文(2002),此書提要說:“本文選自《養晦堂詩文集》,原名〈習說〉”,又附上〈習說〉全文的刻本書影。6
至於〈習說〉與〈習慣說〉有何關係,二書未曾述及。以上三本教科書互相補充,可讓讀者知〈習說〉出處,見其原貌,瞭解原文經人刪改而變成〈習慣說〉。

人人書局《中學中國語文》指“選文的人”因〈習說〉較長而作了刪改。那麼,選文者是何人?這或要從早期教科書尋找線索。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在香港出版的中學國文教科書,如今罕見。7 一九四五年戰後初期,香港學校曾用《初中適用中華文選》(1947),8 但此書沒有收錄〈習慣說〉。至於在中國內地出版,香港學校有採用的《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 • 國文》(1933),9 也沒有收錄。而戰時香港總督部指定學校採用的內地課本《國定教科書初中國文》(1943),則有〈習慣說〉,題解謂“採錄《養晦堂集》”。10 由於香港其時或用內地教科書,要追溯〈習慣說〉的源流,便需著眼內地民國時期教科書,甚至晚清教科書。

3. 《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的〈習慣說〉
清末教科書,如今完好留存下來的不多,大概因為學生離開學校後一般不保存,藏書家也不大重視。11
《民國時期總書目 • 中小學教材》所附“清末中小學教材”,著錄清末小學(初等、高等)及中學國文教科書或讀本,近四十種,但真正數目或不止於此。12 筆者暫時只能見到幾種,而且冊數不全,這是研究此課題的缺憾。所見之書如:無錫三等公學堂編《蒙學讀本全書》、13 蔣維喬等編《最新國文教科書》(初等小學)、14 高鳳謙等編《最新國文教科書》(高等小學)、15 顧倬編《高等小學國文讀本》、16 學部編譯圖書館編《初等小學堂五年完全科國文教科書》、17 林紓評選《中學國文讀本》,18 皆未有收錄〈習慣說〉。

目前所見,莊俞、沈頤編纂的《共和國教科書 • 新國文》(高等小學)第二冊,已經收錄〈習慣說〉。此書於民國元年(1912)六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初版〈習慣說〉(見附錄二)全文如下:

***
習慣說 劉蓉
劉蓉少時,讀書養晤堂之西偏一室。俛而讀,仰而思,思有勿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旣久而遂安之。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爲?”命童子取土平之。後蓉復履其地,蹴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旣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利平地而不與窪適也,及其久,則窪者
若平。至使久而卽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愼始。

***
開首兩句,稍嫌粗糙。文章署名“劉蓉”,但讀首句“劉蓉少時”,彷似第三者記載劉蓉故事之口吻。一九一三年此書再版,刪去“劉”字,變為“蓉少時”,更見通順。又,第二句之“養晤堂”,晤乃晦之誤,再版亦已改正。查《共和國教科書 • 新國文》(下簡稱《新國文》)第一冊,書前“編輯大意”云:“本編所採古文,全錄原文者,載明著者之姓名;其有刪節者,則將作者之姓名出處載於《教授法》。”19
然而,此文刪改〈習說〉原文,仍載劉蓉姓名。莫非劉蓉確曾寫過〈習慣說〉?再翻閱第二冊其他載明著者姓名之文章,發現大多經過刪節或改動,如:柳宗元〈區寄〉,原作〈童區寄傳〉;20 彭端淑〈爲學〉,原作〈爲學一首示子姪〉;篇題既改,內容復有刪易。21
又,蘇軾〈記遊定惠院〉、張士元〈自立〉,篇題雖未變,但內容亦有刪節。22
從數篇文章皆有改動的情況來看,這不是所據版本的問題,而是編者有意為之。究其主因,應是要令內容淺顯,以便學生學習。互聯網上李超平(2011)〈《習說》之惑〉提到:“‘君子之學,貴乎慎始’是否真是作者原文或原意?何以如此更改?很令人困惑。”23 或可得解。

6. 香港通行本〈習慣說〉來源試考
內地民國時期教科書中〈習慣說〉文句之演變,略如上述。此時期版本頗多,但未見一種版本與香港《啓思中國語文》的〈習慣說〉吻合。《啓思中國語文》所收〈習慣說〉,全文如下:

***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俛而讀,仰而思,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命童子取土平之。

後蓉履其地,蹴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履平地,不與窪適也;及其久而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慎始。

***
“後蓉履其地”句,上述民國各本均作“後蓉復履其地”;而“足履平地”句,也與各本相異。查附錄六所列之香港教科書,一九五六年八月出版的《新標準修訂本初中國文》、《初中國文讀本》(乙種)、《新編詳註中華文選》,文句及分段已同
啓思本。44 往後五十多年間出版的教科書幾乎都是這個版本,45 堪稱香港通行本〈習慣說〉。

通行本之文句既略異於上述民國各本,然則,通行本是否發端自香港教科書?應該不是。一九五三年《香港年鑑》“教育”一欄,談到中小學課本的供應問題:
一九五二年,中文中小學校對於課本的採用,却遭遇到極度的困難。原來,本港中文學校所用的課本,除小學公民、珠算、和本港地理等少數學科是由本港編印者外,其餘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但自一九四九年末,中國的政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動,由於思想的不同,原來的版本,便不容繼續印行,而大陸各大書局的在港分局,亦以原版本已失去大陸銷塲,均不欲再行翻印,卽或翻印,亦已將原版竄改得支離破碎,不堪採用。46

再看一九五四年《香港年鑑》“教育”一欄:
一九五二年底,敎育司署特派出敎育官員和邀請專家及現任敎師組成一個中文學校模範課程及課本研討委員會,專責擬訂模範課程。關於中文方面,曾廣徵各界人士意見,以備參攷,課本問題,在未能全部編印應用的時期內,敎育司署特予核定範圍,大致以台灣正中書局出版的佔多數。所有含有左傾思想的課本,一槪不准採用。47

據年鑑所載,因政治原因,香港五十年代初期曾出現課本荒,學校需採用台灣教科書。
查找台灣教科書圖書館之藏書,可見正中書局一九五二年出版的高明編著《初級中學國文》(修正本)第三冊有收〈習慣說〉。其文句及分段,正同於香港一九五六年出版的三種國文教科書,而正中書局此書之版權頁,又注明海外總經銷為“集成圖書公司(香港德輔道西一八九號)”。由此推斷,如今香港教科書通行本〈習慣說〉,很可能源於正中書局本。48

7. 香港課程文件及教科書問題略議
一九五六年以前,香港中文中學初中教材欠劃一。49 教育司署於一九五六年七月,頒布施行新訂之中英文中學中文教材,50
《香港中文中學中文科教材》與《香港英文中學中文科教材》的初中二年級教材篇目,都有署名劉蓉的〈習慣說〉。51 此後,教育當局頒布的課程文件,屢見〈習慣說〉,具列如下:52
《五年制中文中學中文科教材》(1961)、《新制特別中一中國語文課程綱要》(1963)、《五年制英文中學中文科教材》(1967)、《英文中學中文科課程綱要建議》(1971)、《中學中國語文科課程及教學建議(修訂本)》(1973)、《中學中國語文科暫定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五適用)》(1975)、《中國語文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五適用)》(1978)、《中國語文科中一至中五課程綱要》(1990)。及至二零零一年,教育署中文組編《中學中國語文學習參考篇章目錄(初中階段試用)》,供教師選取教材時參考,也有〈習慣說〉。53 教科書多根據教育當局課程文件編寫,署名劉蓉的〈習慣說〉於是成為香港初中教科書的習見篇章。
《中國語文科中一至中五課程綱要》列〈習慣說〉為精讀教材,綱要建議教師就“作者的思想觀點、文章的內容大意”等重點,加強指導學生。54 但〈習慣說〉乃由劉蓉的〈習說〉刪改而成,其內容主旨未必能反映劉蓉的思想觀點。此外,教育局網頁提供的《中學中國語文學習參考篇章目錄(初中階段試用)》,標明〈習慣說〉出處是“養晦堂詩文集”,又於出版資料一欄,標明“可參考、使用任何版本”。55 按郭嵩燾(2002: 390)為劉蓉撰墓志銘,謂劉蓉有“《養晦堂詩文集》十四卷”,如今,我們見到的是光緖丁丑(1877)思賢講舍分別刊行的《養晦堂文集》、《養晦堂詩集》,一九六九年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此二書,名為《養晦堂文 • 詩集》。二零一零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將二書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56 查香港高校圖書聯網、香港公共圖書館,則未見有“《養晦堂詩文集》”之著錄。再者,《養晦堂文集》並沒有〈習慣說〉,只有〈習說〉。

或許,有人認為將〈習慣說〉作者標作劉蓉只是小問題。然而,改編者始終不是原作者,不宜混同。劉蓉雖歿,其文猶在,我們應存有敬意。況且,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01: 22)的《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初中及高中)》,概括學生學習內容為九
個範疇,其一為“品德情意”,學習要點之一就是“實事求是”。

香港教育局課本委員會(2014)公布的《優質課本基本原則》,說明優質課本需“內容切合時宜,資料及數據適切準確。適當地標示資料來源。”57 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2015)公布的《初中中國語文印刷課本編纂指引》,也要求出版社送審課本前須完成所有校對工作,確保資料正確無誤。58 就以〈習慣說〉來看,選為教材,本來可取,但在說明文章來源方面尚欠準確。教科書是學生重要的學習材料,其編審工作,日後理應做得再好一點。

編者刪改課文,有時可以理解,一九五六年香港大公書局出版的《新標準修訂本初中國文》,“編輯大意”指所採課文“間有篇幅過長及初學難解者,卽酌量予以刪節或改動,其責任自當由編者負之。”59 這是可取的做法,但更理想的做法是在課文題解中說明原文出處。這樣,既可避免籠統,也可讓有意探索的同學查閱原文,培養“語文自學”能力。60

翻閱《啓思中國語文》,其“編輯說明”雖無提及刪改之事,但“單元課文一覽表”及課文標題則有所標示,以收錄〈習慣說〉的中二下冊為例,閱讀理解篇章收豐子愷〈楊柳〉、謝凝高〈山水交響樂〉,標題旁均有“節錄”二字;而〈習慣說〉不見注明,當是編者未知此文曾經刪改。

8. 結語
一九一二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莊俞、沈頤編纂的《共和國教科書 • 新國文》,內有署名劉蓉〈習慣說〉一文,其實由劉蓉〈習說〉刪改而成。從〈習說〉到〈習慣說〉,篇題雖一字之差,文章要旨卻大有不同:前者著重論政,後者著重論學;由“是故君子務平其政,誠愼其所以道之也”,變為“故君子之學貴愼始”。而“愼始”之說,或本《禮記 • 經解》所引《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氂,繆以千里。”有其深意。《新國文》出版後,民國教科書相繼出現〈習慣說〉,文句同中有異,形成數種版本。香港通行本〈習慣說〉,文句略異於內地民國各本,此本自一九五六年見於香港教科書,及今已歷六十年。查考一九五零年代香港學校用書情況,知通行本可能源自台灣正中書局的國文教科書。香港教育當局、教科書編纂者對〈習慣說〉的來源未有深究,因此課程文件、教科書大多謂〈習慣說〉作者為劉蓉。此說宜加修正,以免師生依據〈習慣說〉探討劉蓉之思想觀點,有失“愼始”之旨。
//

原文連結
+++

星期五, 4月 14, 2023

族內歧視(2)- 唔好嫌我笑得大聲

//公民教育委員會製作了兩輯推廣「尊重與包容」價值觀的電視宣傳短片及電台宣傳聲帶,分別名為「包容心聲篇」及「聲音篇」。「包容心聲篇」已於2013年3月23日起在電視及電台播出。另一輯名為「聲音篇」的電視宣傳短片及電台宣傳聲帶,則向市民推廣「尊重不同價值包容不同聲音」的訊息。「聲音篇」電視宣傳短片及電台宣傳聲帶會於2013年4月15日起播出,…

公民教育委員會籌辦「尊重與包容」推廣運動,以鼓勵各人尊重社會內不同文化及背景人士,樂意聽取別人的觀點,從而促進社會融和。…// [1]


乍看之下,這和2005年時的推廣目標差不多,但用字上就少了「公民個人修養」、「對事不對人」、「求同存異」、「以理服人」等等。


我們同樣看看這兩套30秒短片

1)包容心聲篇

尊重不同價值 包容不同觀點

https://youtu.be/npLTpx16Pw0


男子:尊重?很簡單,就是互諒互讓

印度女孩:大家想法不同,但互相包容

搖滾女子:衣着前衛點,也沒有問題

公公:麻煩你,年青人也不介意我老態龍鍾

太太:    最好真的了解我

女旁白:希望別人尊重與包容你?很簡單,由自己做起吧!

婆婆:不要嫌棄我笑得太大聲


起首男的點題有種斷言感覺,它不打算營造「實況」,也不偏向說理,而是帶出一種訊息:尊重就是「彈手指」般簡單容易的事。


印度女子的造型是想指出不同族裔的人想法不同,但其實平機會也有條講多元文化共處的影片,這似乎是兩者有重複。後面我會提到平機會的短片。


為何不同族裔就覺得是「想法不同」?土生土長新一代的少數族裔,他們在本地學校讀書,講流利廣東話,對自己身處社區的熟悉和熱愛不比華裔為差。


譬如巴裔男孩會告訴你,小時候在灣仔愛群道清真寺附近那公園和夥伴們打板球,意外打爛泊在附近的電單車倒後鏡,然後大夥兒夾些零錢用紙包好,再連同一張道歉便箋攝在車上。


又譬如另一住深水埗的巴裔女孩會告訴你,小時候坐校車,司機會䁥稱她「拜神妹」,她致電司機家告知改行程,司機家人會代她轉告,「拜神妹今日拜神」。她也會告訴你尼泊爾店和巴基斯坦店的分別:尼泊爾人不吃牛肉,而你可見店面有炸甜麵包圈。信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人則不吃豬肉。


所以其實反而是華裔港人未有更多了解其他族群有趣一面。


「搖滾女子」這節大概是想突出「前衛」,又或者如大陸官方媒體早前形容《媽的多重宇宙》裡面的洗衣店華人第二代,形容她「作風西化」(暗喻同性戀),但觀乎「搖滾女子」的衣著真的一點也不前衛。


不管「印度女孩」、「搖滾女子」、「公公」造型,其實全部都有「隱患」。最危險的地方就是 learn by example 好容易令人誤以為「阿媽係女人,所以女人都係阿媽」,變成滑坡謬誤,以為「想法不同、互相包容」就是和印度人保持禮貌、「衣著前衛」就是釘釘珠片的牛仔 look, 「老態龍鍾」就是行得慢少少……得罪啲講真係未見過大蛇疴尿。


嗰啲嚟香港扮傷殘、扮和尚行乞係咪又無問題?旺角街頭「賣身葬父」呢?小巷佈滿站街女也還罷了,卻有「雌雄大盜」劫掠嫖客,甚至今日(2023年4月4日)出現罕見的「攬住阿伯揸下體劫金鏈」[2],請問點樣包容?


能否包容要視乎問題的嚴重性,也視乎當事人的態度。


好似「容姨」咁可愛當然無嘢[3],佢又用到「嫌棄」這自謙之辭,同時又有一種爽朗、心直口快的親切感。而當然也視乎社會氣氛會否令人太煩躁窒息,以至「容不下」。


早陣子有講普通話的媽媽們在地鐵內要求別人「讓」關愛座「給小孩坐」,因而引發罵戰,也不期然有人疑心這些是大陸人,雖則她們也說自己是台灣人了,但這種先入為主的觀感不正好突出了中港矛盾?


而大陸也有網紅們來港製造話題,故意看看「用普通話會否受歧視」。在網上也不乏大陸人吐嘈:「你們茶餐廳幹嘛要搭枱?」、「整日價排隊,太煩」。


2)聲音篇

尊重不同價值,包容不同聲音

https://youtu.be/yZffMXNvNCg


「聲音,有些會觸動心弦。我聽到生命力、城市的脈搏,也有我不喜歡的噪音。

放開懷抱,細意品味、聆聽,你,可能有新的體會。」


男生在城巿晃蕩,去收錄不同的聲音。

有嬰兒在哭,有師傅在修理鐘錶,嗒嗒作響,有電車在叮叮駛過。然後見到小貓咪、在叫嚷或是吵鬧著的檔販、地盤開工在聒噪煩人、一對男女在街頭吵鬧。最後影向海濱,男生與朋友們聚頭,給一個女生戴上耳筒。


這片見到日常都巿生活的生動和活力。它隱藏的訊息是萬物有情,只要你用心傾聽,甚至抽離一些,以旁觀、品味的角度去看這些日常不過的聲音,也可發掘妙趣。甚至乎聒噪、討厭的聲音也是整個可愛城市的一部分。


這篇驟眼看來比「包容心聲篇」更有深度,它表現為容納多元文化。甚至你說裡頭有著莊子「齊物論」都不為過,但其實這正是最危險的潛移默化:它叫你抽離嘛,就是 neutral point of view, 保持中立。


上一篇《族內歧視(1)》內文提到葉蔭聰的評論。他引用齊澤克(Slavoj Zizek)「除咖啡因 (de-caffeinated) 的世界」之說:


//他說,任何人的信念、立場及價值,其實都具有激情與動力,互相碰撞雖不必你死我亡,但造成各種文化震盪與衝突其實是無可避免,當代社會發展出一種逃避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及別人的所思所想,化成一種「觀點」,一種「見解」,或一種「生活方式」,於是別人便變成於己無關的他者(other),自己則自以為很理性與冷靜;所以,不同意見的人最好不要太有激情,支持民主也好,支持穩定也好,基督徒也好,回教徒也好,法輪功也好,只要不太激動,便可共享太平。// [4]


3)平機會的「種族共融」30秒宣傳片

https://youtu.be/Q198o3ub5gw


「無論彼此的膚色、語言怎樣不同,我們都可以融洽共處。《種族歧視條例》保障我們在教育、僱傭,以及享用貨品、設施、服務等範疇免受種族歧視」


有中東人讓座給孕婦,孕婦安坐後和鄰坐包頭巾南亞女子閒談,中非跨族裔結婚以港式婚禮接新娘,工作間華人和西人邊喝咖啡邊在加班努力,下課後華人女孩子向南亞男孩同學送上美勞小手工。


平機會這短片在2010年10月發佈,其中這些畫面能表達不同族群間如何身體力行去促進好感,繼而生出良性活動、加深了解。


奇怪的是公民教育委員會的短片卻不循此方向構思。


其實公民教育委員會可併入平機會作推廣就可以了。但反而平機會的短片「點到即止」,怱忙交待「種族歧視條例」的效力就收場了。


*

交代一下時間背景,兩條公民教育短片發佈在2013年3、4月間,而2012年9月出現光復上水站行動,是一系列光復行動的開始。


2013年5月梁振英粗暴對待學生示威者[5],到8月時出席天水圍論壇,更爆出黑社會護航事件。[6]


相關帖文


族內歧視(1) - 細數公民教育得失

https://curioushunter.blogspot.com/2023/03/1.html




1)「尊重與包容」推廣運動

https://www.cpce.gov.hk/main/tc/promo_act.html


2)紅磡兩女子操普通話兜搭 89歲老翁被「攬住揸下體」搶金頸鏈(更新) 2023年4月4日 am730

https://hk.news.yahoo.com/%E7%B4%85%E7%A3%A1%E8%80%81%E7%BF%81%E8%A2%AB%E6%90%B6%E9%87%91%E9%A0%B8%E9%8F%88-%E5%85%A9%E5%A5%B3%E8%B3%8A%E9%80%83%E5%8E%BB-023708441.html


3)飾演「婆婆」的譚倩紅,當年以劇集《真情》(1995-1999)內「容姨」一角為人所熟悉


「請問尼個是否陳倩紅女士 於2013年公民教育廣告演出,由於家父十分喜歡陳倩紅女士演出,又怕認錯她本人,希望可以求証」

https://www.uwants.com/redirect.php?tid=19770663&goto=newpost


4)誰的包容與尊重?———歪讀公民教育委員會「社會共融」短片 2005-08-08 葉蔭聰

https://www.inmediahk.net/%E8%AA%B0%E7%9A%84%E5%8C%85%E5%AE%B9%E8%88%87%E5%B0%8A%E9%87%8D%EF%BC%9F%E2%80%94%E2%80%94%E2%80%94%E6%AD%AA%E8%AE%80%E5%85%AC%E6%B0%91%E6%95%99%E8%82%B2%E5%A7%94%E5%93%A1%E6%9C%83%E3%80%8C%E7%A4%BE%E6%9C%83%E5%85%B1%E8%9E%8D%E3%80%8D%E7%9F%AD%E7%89%87


5)古德明: 公民教育 「包容」至上? 2013年5月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_2592.html?m=1


//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最近不斷宣傳「尊重不同價值,包容不同聲音」:現代漢語所謂「價值」,是英文value的化身,等於中文「是非觀」或「原則」;至於所謂「包容」,當然也不是中文。


中文「包容」一詞,首先應見於統治者教育,而不是公民教育。…至於百姓,却不必「包容」統治者。……


現代漢語「包容」的含義,却和傳統中文相反。例如香港百姓籌劃「佔領中環」行動,以爭取真正普選,中共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竟然怒斥他們不懂包容:「佔領中環方案,即使有一萬人簽名支持,假如不考慮其他人意見,等於少數人的獨裁。」

……

另一方面,統治者對民眾却是睚眦必報。根據現代漢語說法,這不是不包容,而是「維護社會安寧」。五月十六日,梁振英往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出席明愛六十週年國際會議,二十多個學生到場請願,氣氛和平;梁振英却一不接請願信,二懶得聽他們說話,左右一擁上前,就向學生動武,或用脚踢,或用手推;或施展金剛鐵腕,直叉學生脖子;或張開男兒鋼臂,環抱女學生兩隻乳房。這樣的事,今天已是司空見慣。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教我們必須懂得尊重包容。


但我受的是儒家教育。我記得孔子見權貴橫行,會憤然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新進元朗「教父」蒲頭 湯財文庫 2014年1月

https://realblog7.rssing.com/chan-6795958/all_p90.html

 

//梁振英到天水圍出席地區論壇,一班14K和新義安江湖大哥紛紛蒲頭護駕,並在場指揮他們的馬仔幫政府「維持秩序」,泛民支持者遭到圍毆,事後警方雖然拘捕了九名涉嫌打傷泛民支持者的大漢,但在場的江湖大佬及政界人士至今一直沒事。當日在場的立法會議員梁志祥,被指是吹雞的始作俑者,他雖然極力否認,但「黑色梁粉」一詞迅即爆紅,梁振英與黑道關係也變得撲朔迷離。梁振英未上任特首前,已被爆出涉嫌為拉選票而與黑道人士安排「江湖飯局」,至他上任特首後,黑道及元朗鄉紳亦一直盛傳幾位江湖大哥,四處吹噓透過立法會議員關係,與梁振英搭通「天地線」,並藉此在元朗區各項土地發展上獲利。

……

梁志祥及曾樹和可謂一對「孖寶兄弟」,自發生八月天水圍論壇外的打架事件,高佬和面對電視鏡頭,仍爆粗兼指使手下「維持秩序」,輿論為之嘩然。梁志祥事後就一直否認有「吹雞」,只承認有致電着高佬和出席論壇。但當晚宴會時,兩人卻在席間細細聲「雞啄唔斷」,顯然關係十分熟絡。……


有份出席當晚飲宴的一名鄉紳阿蒙表示,元朗現正值新舊勢力交替的敏感時期,因梁志祥自上年入了立法會後,元朗的各方勢力隨即起了微妙變化,「八月梁振英落區,去天水圍搞論壇,成班江湖大哥蒲晒頭,班大哥响場外做到好似現場指揮咁,叫班僆仔當住鏡頭都爭先恐後打人,驚死你唔知佢哋係黑社會咁,成個元朗都嘩然。」他指出,這次事件可謂「大賣廣告」,鄉民都覺得,這班江湖大哥和梁志祥,甚至梁振英都是同一條陣線。阿蒙語帶雙關,道出黑色梁粉當日大晒馬,其實就是出來演一台戲給元朗鄉紳睇,就是他們講黑有黑,講白有白,不但有政界高層人士撐腰,除可直達特首外,連遠至北京中央也可搭通天地線,打完人警方也無計可施,「最搞笑係當日警方都理唔到,事後拉咗九個魚毛蝦蟹交差算數,之後班大哥仲可以行出嚟也文也武,完全未受牽連,呢場戲可謂演出成功,起碼有鄉紳看在眼裡覺得呢班人有料到,有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