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As廣告公司浸淫十多年,見盡不少反面教材。 2001年,把心一橫,創辦陳曾黃朱梅廣告行。 近年愛聽一台怎麼聽也不太好聲的古董Hi-Fi,堅持拉著怎麼拉也拉不好的Cello。
2013-1-3 14:00:36
廣告行業中有項習慣,事實上我挺喜歡的:就是描述目標受眾(Target Market)。雖然受眾數量龐大(想想有多少人會看到電視廣告),但每個廣告也只以一個人為說話對象來進行創作。這個人正是我們的目標,而創作的首步就是界定、設計出這名目標人物。在想像過程中會盡量放大他的特徵,概括出最具代表性的特點,令性格鮮明呈現。在PP的男人觸發我去思考這類目標受眾,以代表…例如是香港的高收入中產人士。現在我會示範一次該怎樣做。
好,角色設定。
首先要給他一個名字,既然他經常到PP,那就即管叫他作Peter Pang,彭彼德。阿德四十多歲(外表仍很年輕),他是個中下階層家庭的獨生子。父親是名公務員,但因為沒有大學學歷,所以晉升空間有限。德父遵守團隊規則,工作時間非常勤力,下午5時則準時離開座位。比較之下,他的同事都於4:55離座,4:57離開,德父則風雨不改5時正離開公司大樓。因此,他覺得自己很不錯。
阿德的父親在事業上看不到前景,所以將人生目標都投放在唯一的兒子上,寄望他拿到大學學位,得到高薪厚職,過著幸福人生。
阿德就讀於香港華仁書院,畢業後到英國升學,在University of London的Queen Mary College拿取了學位,然後在英資跨國集團就職,第一份工作是Management Trainee。他非常勤快,謹守道德規條,英文流利,那英國口音令其他人留下不俗印象,特別是他的上司。他相信只要比其他同事努力和忠誠,便能更易得到晉升。而暗地裡,他會以其他同學為比較對象,特別是華仁書院的舊同學,衡量彼此職業成就。
現在,他已是一間歐洲大公司香港分部的部門主管。當年從原公司轉職至現公司薪金已上升兩倍,在十五年後的今天,年薪更達$150萬。但在1997年的金融風暴中,他與其他人一樣遭受重擊,成為負資產。他從外父和身邊朋友借來不少錢,勉強救回自住的800呎物業;另一伙為投資而買下的物業證實不治,只能飲恨賣出,虧損離場。
現時阿德45歲,還清所有債務。為了獎勵自己,他買了一架全新的Audi Q7。雖然他偷偷想過不如買一架Porsche Carrera(無S的型號),但Q7看來較適合自己的好好先生形象。
2011年2月,香港樓市大旺,阿德的自住單位升至$1萬元呎價水平。苦等多年,他一直在等待報復的好時機。眼見樓價升勢急劇,阿德認為水位已近頂峰,不久定將回落。於是,他決意把現有的800呎物業賣出,待樓市大瀉時便可乘勢而上,奪回於97風暴中失去的種種。對於這重大決定,他向妻子解釋道:「兒子不小了,是時候搬到更大的地方,讓他過更優質的生活!」賣出物業後,他立刻以月租$5萬元在貝沙灣租住了一間極高層,帶海景的1,348呎單位。
可是2012年,香港樓價仍升勢如虹,阿德的舊有單位呎價升至$1.3萬元……要買回800呎的單位已是天方夜譚,莫論買更大的單位。他預期的回落如海市蜃樓般只在他腦海浮現。在現實回落的,卻是他的賺錢能力。歐洲總部正考慮裁減香港部門,或是大力精簡運作。地區分部正計劃物色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職員頂替他,讓每年節省約$70萬元開支。我想,讀者已能預示到事情會怎樣發展。
對我來說,悲劇寫到這裡已經足夠。在我眼中PP就是一個充滿彭彼德的地方。每次步進PP,不知為何聽到的環境音樂總是這歌。
The Stars on '45 keep on turning in your mind
You still don't "Tell Me Why" and "No Reply"……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