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30, 2014

國民教育我主場 - 主場回望

HouseViews

由主場新聞創辦人劉細良撰寫的主場觀點

國民教育我主場

2012-7-27 18:13:17

主場新聞誕生在群情洶湧一片反國民教育聲中,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遇上政府資助的國民教育手冊「中國模式」於此時出版,引爆這敏感政策,是一次偶然,而之後社會大反彈,傳媒、教師、家長及學生紛紛表態反對,是必然的。因為問題不是我們愛不愛中國,也不是有沒有國家情懷,對中國文化歷史懷抱敬意,重點在於我們能否以香港方式去愛國,簡單來說就是「香港主場、香港觀點的國民教育」。

普世價值不兼容

翻閱教育局的「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讀畢第一、二章巳不用看下去了,因為政府一開始巳走錯路,將矛盾不相容的德育及國民教育拼湊一起。國民教育引發洗腦恐懼,不在於個人成長、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及世界公民等價值培育,而是當中「國家認同」與上述其他部份不兼容。

德育所培育的價值觀,涉及普世價值,包括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當香港人成為世界公民一員時,其價值觀必然同中國官方宣揚之國民價值有衝突,與國家情懷、強調欣賞、歸屬感、愛國心有衝突。根源在於中國官方一直強調中國國情獨特性,以此反駁西方借普世價值來干涉中國內政,也否定香港人從普世價值出發,以河水去犯井水。

政府將德育和國民教育結合成為一個學科,是錯誤地將理論與現實混為一談,西方也推行公民教育,但他們國民價值與普世價值是相通的,美國人不會質疑民主自由人權法治,他們教導學生擁護憲法,是因為憲法精神是普世價值的實現。但相反在香港推動國家認同,卻要反過來突出中國國情,否定普世價值。吳克儉局長批評「中國模式」偏頗,我卻認為此書正正清楚表達出凡事以中國國情優先作判準的內地立場,政治上絶對正確,但卻違背了香港核心價值。

香港模式vs中國模式

香港回歸後所出現的「核心價值論」,是反映了主流中產擁護建基於普世價值的「香港模式」,擔心內地一套侵蝕香港一套,所以社會上才有捍衛核心價值之論述。今日大家真正焦慮是下一代放棄了核心價值,換上另一套國情論,以諒解、包容的思維模式去看待李旺陽被自殺事件,艾未未及陳光誠事件,香港人還是香港人嗎?

指引第二重混淆是將文化歷史認同,與政府政權認同混在國民認同之內。香港人從來都有國家情懷,對中國河山壯麗、文化民族多元、歷史悠長久遠,是有尊重及敬意,亦因這情懷才希望國家進步,實現民主自由、保障人權法治,這是香港人的愛國方式,內地官方不能接受,同樣官方所要求的國情優先論,香港人也不願接受。如此國民教育政策背後涉及香港核心價值,港人身份認同的爭議,一經發酵,會引發激烈爭議及衝突。

若在香港強推內地「國情論」那套國民教育,只會引起更大反彈,令香港下一代也走上疏離中國之路,適得其反。復旦大學知名歷史學者葛兆光在「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一書提到,中國是一個相當穩定的文化共同體,文化才是「中國」這國家的基礎,但「中國」不等如政府政權,更重要是他指出「政治認同會影響到人們的文化認同,甚至消泯人們的歷史認同,這是很麻煩的事情。」其實,香港國民教育實在不需要沾上政權及政治認同,只需要從根本的文化歷史認同出發便可,至於政治認同,應由香港人自己作主,難道一個成熟的中產社會,沒有能力去決定怎樣愛自己國家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