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27, 2016

錢穆 國民與歷史教育(一) _ 劉細良 _ 主場新聞

劉細良

跨媒體時事評論員,曾任職香港民主黨的智囊,其後從事傳媒,後加入香港政府屬下的香港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於2012年與蔡東豪、梁文道以及宋漢生創辦主場新聞。

2012-8-29 10:22:01

多年前梁文道出任商台台長,第一個推出革新節目,就是逢周日晚上我們倆人主持的讀書節目《打書釘》。這是直播節目,當星期日晚上人人嬉戲玩樂時,我就在他辦公室,看着梁文道一手捲煙,一手打開當晚要介紹的書本,互相討論重點。我們離開商台已多年,其間創辦了上書局、讀書好、主場新聞,這些年來,我們沒有忘記「做該做的事」,但我加入政府工作,他成了北漂文化人,難再有台前合作機會。我雖已戒了煙,但仍懷念商台他房內那手捲煙的氣息,那氣味,令人想起那兩年間,我們每周日晚上一起讀書的日子。

因此在這專欄中,我沿用「打書釘」這名字。第一個想介紹的作者是錢穆,不單因為他是我老師的老師,也因為他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國史大綱》,改變了我,是幾十年來的閱讀興趣所在。我是在中四看這兩本書,因班主任鄭捷順老師畢業於農圃道新亞硏究所,是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的學生,他熱愛中國歷史文化。 七十年代真正熱愛傳統歷史文化的知識人,眼見共產黨破四舊,盲目狂熱地打倒傳統,提倡庸俗不堪的工農兵樣板文藝,試問在殖民地而愛中國的人,怎會不反共?

但鄭老師在堂上從不駡共產黨,他只是將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羅香林的書,一本一本介紹,叫同學寫讀書報告,他又自己開了一科叫「哲學」,並非教署課程, 沒有公開試評測,他在堂上介紹西方近代哲學及新儒家,那年我第一次翻開唐君毅作品:《論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到報讀中文大學,我選擇了歷史系,新亞書院歷史系,唱起了「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伴向前行,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這首院歌。但往後在新亞歷史系的歲月中,我變了反叛學生,批評新亞精神脫離時代。

這就是我在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所受的「國民教育」,沒有反共洗腦,也無國家認同情感評核。對中國歷史文化懷抱敬意,不是參加解放軍夏令營、內地交流團,而是來自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通過閱讀及思考。當共產黨最反傳統,要打倒在地再踏上數腳,要她永不翻身的時候,香港有一班人「困乏我多情」,以身教方式傳遞文化復興使命,在課餘送一本錢穆作品給學生,看完後再送唐君毅作品,少年家國情懷,也由此而生,也傳承了香港人愛國不愛黨的歷史傳統。

今天我們採用最「庸俗」方式去推行國民教育,機械式地製造家國情懷,反而取消了初中必修國史科,究竟是怕「愛國不愛黨」的香港核心價值傳統一代一代傳下去,還是因為當年教改大旗手,根本只不過是一位「儍B」。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