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27, 2016

錢穆,國民與歷史教育 (二) _ 劉細良 _ 主場新聞

劉細良

跨媒體時事評論員,曾任職香港民主黨的智囊,其後從事傳媒,後加入香港政府屬下的香港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於2012年與蔡東豪、梁文道以及宋漢生創辦主場新聞。

2012-9-13 12:10:43

國民教育之爭議,在於強行要求香港人建立對執政共產黨政權的政治認同,我在主場新聞創刊日的觀點中,提出香港人對中國的認同,應以歷史及文化認同為本,放棄政權認同。若強求對政權認同,因厭惡感會令香港人對中國歷史文化更進一步疏離。可惜特區教改大旗手竟捨本逐末,以課程改革之名,竟將國史從初中必修科中剔除,羅范椒芬難辭其咎!在爭議之際,我以錢穆老師為題,寫了我在中學階段新亞硏究所畢業的老師,如何在殖民地傳承中國文化復興的使命,為年青學生打開文化歷史認同之門,至今我仍感謝他們微風細雨、潤物無聲的教導。這才是香港的愛國傳統,是愛歷史中國、文化中國。

該文刊出後,有朋友留言,說錢穆《國史大綱》引言,便是國民教育,所言甚是。

「且人類常情,必先『認識』乃生『情感』。人最親者父母,其次兄弟、夫婦乃至朋友。凡其所愛,必其所知。人惟為其所愛而奮鬥犧牲。人亦惟愛其所崇重,人亦惟崇重其所認識與了知。」凡情感必需建基於認識,引言一語導出了國民身份認同的重點。對中國歷史沒有認識,又何來感情可言。所謂情感培育,全屬政治謊言。 「為所愛者。惟知之深,故愛之切。若一民族對其已往歷史無所了知,此必為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對其民族,必無甚深之愛,必不能為其民族真奮鬥而犧牲,此民族終將無爭存於並世之力量。」在沒有歷史教育下的國民認同,在錢穆眼中,只是一種「商業之愛」,如農夫愛耕牛,為搵食而矣!
國民對國家要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國民對國家已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及了解,這叫做歷史知識。香港學生需要的是歷史知識,而非國民教育。

錢穆寫《國史大綱》,正是抗日艱難時期,知識分子遠渡西南大後方,在艱難的環境下,他恐懼中國戰敗後,進入日治史代,中國歷史面目全非,所以希望為國人留下最後一本中國通史。錢穆擔心最終也發生了,只不過執行不是日本人,而是共產黨,及一班馬克思史觀歷史學者,將中國人帶進了歷史愚昧之中,用政治來強姦歷史。共產黨用一種激進的方法打倒傳統,認為中國五千年歷史一言以蔽之,是封建黑暗專制。中共史學有所謂五朵紅花,全國只可硏究農民起義、資本主義萌芽,去證明共產黨執政有其歷史必然性。這種扭曲之歷史教育,荼毒全中國學生,今日掌權者,就是那年代成長的人。他們會對本國歷史有真情嗎?他們明白「知之深才愛之切」的道理嗎?他們根本沒有人文精神感染那一套,有的是政治宣傳教育那一套。

香港人在殖民地,反而得享非政治化的歷史教育,六七十年代的歷史老師,本身也受文化復興使命所影響,(左派學校除外)這才是香港本位的國民認同,我們一直傳承從未間斷,歷史知識傳遞,是毀在教改之手,反國教運動下一步,是爭取中國歷史重新成為初中必修科。

《國史大綱》有四點附錄,是錢穆提示讀此書應具備的信念,他一方面抨擊共產黨史觀之淺薄狂妄,同時提醒我們對中國歷史要有一種溫情和敬意,這種溫情敬意,我認為其實就是國民身份認同。

相關圖片,請到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227193791800&set=a.10151207290361800.513586.198395991799&type=3&theater

原文刊於《讀書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