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一般唔識得寫「啲」字,不時借用英文近音字母「D」/diː/代替,例如將「快啲」寫成「快D」。原因有幾多,有啲人認為「啲」係有音無字,而且因為香港曾經俾英國統治過,香港人嘅第二語言多數係英文,習慣中英夾雜寫文,亦比較少人學習點寫粵語字,亦有人貪方便,所以就借用英文近音字母「D」。
星期日, 10月 25, 2015
星期三, 10月 21, 2015
連詞「及」、「以及」、「與及」的用法
http://stedu.stheadline.com/sec/sec_news.php?aid=556&cat=5&subcat=4
「及」本意是「由此及彼」,所以多用於書面語,一般限於連接並列名詞性成分,而所連接的兩個舉例項目有「前主後次」、「前重後輕」之分,前後兩項位置不能隨意顛倒。例如:「香港及其他地區」不能轉換成「其他地區及香港」。可是,「及」在港式中文裏表示「主次」的功能脫落,用法與「和」基本上一樣。
「及」本意是「由此及彼」,所以多用於書面語,一般限於連接並列名詞性成分,而所連接的兩個舉例項目有「前主後次」、「前重後輕」之分,前後兩項位置不能隨意顛倒。例如:「香港及其他地區」不能轉換成「其他地區及香港」。可是,「及」在港式中文裏表示「主次」的功能脫落,用法與「和」基本上一樣。
「以及」也是從文言文繼承下來的,所應用的範圍比「及」廣泛,不但可以連接名詞性、動詞性、介詞性詞組,還可以連接小句。「以及」不但同樣有表示主次關係的語義功能,也有「分類」和「概括」的功能。如「我平時喜歡去跑步、游泳、爬山、以及打各種球類活動。」中前三項表示具體的運動種類,最後籠統地概括說話人同時喜歡打各種球類活動。又如「國家運動代表隊選手有陳孝忠、李大志、王小虎,以及隨團物理治療師吳遠旭會一同出席開幕典禮。」,例句中先敍述同屬運動選手的陳孝忠、李大志、王小虎,然後用「以及」連接另一個類別,即物理治療師吳遠旭。在港式中文裏,「以及」的用法比較寬鬆,基本上可任意用來連接不同的語言單位(詞、詞組和小句),也失去了表示以上「主次」、「分類」和「概括」三種功能。
「與及」是港人自創的。其實二字不能夠連用,「與」所連接的兩項前後分量相當(地位平等),「及」所連接的兩項卻是分量有差別(有主次之分)。當要連接詞或詞組兩個語言單位時,要麼用「與」,要麼用「及」,絕不能合併使用「與及」。由此看來,「與及」是港式中文獨有的。
事實上,很多港人似乎只懂得盲目地使用「及」字來連接詞和句,而忽略了中文可用以下的各具特定功能的並列連接詞:
‧「與」來連接名詞和代名詞,如「我與你的遭遇很相似。」
‧「並」連接動詞,如「老師會了解並跟進有關投訴。」
‧「而」連接形容詞,如「這種化妝美而不俗,十分適合中年女士。」
‧「暨」文言色彩較重,常用於鄭重的場合,如「歡迎董事長暨夫人蒞臨。」
‧「跟」口語體,如「小陳跟阿文都是好學生。」
「與及」是港人自創的。其實二字不能夠連用,「與」所連接的兩項前後分量相當(地位平等),「及」所連接的兩項卻是分量有差別(有主次之分)。當要連接詞或詞組兩個語言單位時,要麼用「與」,要麼用「及」,絕不能合併使用「與及」。由此看來,「與及」是港式中文獨有的。
事實上,很多港人似乎只懂得盲目地使用「及」字來連接詞和句,而忽略了中文可用以下的各具特定功能的並列連接詞:
‧「與」來連接名詞和代名詞,如「我與你的遭遇很相似。」
‧「並」連接動詞,如「老師會了解並跟進有關投訴。」
‧「而」連接形容詞,如「這種化妝美而不俗,十分適合中年女士。」
‧「暨」文言色彩較重,常用於鄭重的場合,如「歡迎董事長暨夫人蒞臨。」
‧「跟」口語體,如「小陳跟阿文都是好學生。」
星期三, 10月 07, 2015
講下個「者」字
「者」出自「煮」或「蔗」,假借其意而來。因頂部的「耂」與「老」、「考」無關,有些寫法會在撇下多加一點,但這做法傳統上是沒有的。
//Pictogram (象形) – a bush with intertwined branches in a ritual vessel; precise sense unclear.[1] Phonetic loan (假借) for abstract meanings.
Top 耂 is unrelated to 老 and 考, thus in some forms (notably the form used in the Kangxi Dictionary) there is an added dot to distinguish 者 from these others, but this is not present traditionally.//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E8%80%85
//Pictogram (象形) – a bush with intertwined branches in a ritual vessel; precise sense unclear.[1] Phonetic loan (假借) for abstract meanings.
Top 耂 is unrelated to 老 and 考, thus in some forms (notably the form used in the Kangxi Dictionary) there is an added dot to distinguish 者 from these others, but this is not present traditionally.//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E8%80%85
假借字
假借字是中國古書中的用字情況之一,漢孕字的數量有限,而語言中的詞彙無窮,要用有限的文字紀錄無窮的詞彙,文字的表詞範圍就不斷地擴大,不僅僅用於記錄本義或相關意思(引申義)的詞,而且也以讀音為媒介用於與本義毫不相關的詞。凡是古文獻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記錄的詞彙不是該字的本義或引伸義,這個字就是假借字。
假借字有兩種情形:本無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假借。
本無其字的假借
某些詞原先並沒有為它專門造字,人們從現有的文字中選取某些同音字來記錄它,這就是本無其字的假借。為了區別用法,人們有兩種做法
1) 為假借字的本義另造新字,例如︰
例字 | 假借義 | 本義 | 表本義的後起字 |
然 | 代詞:樣子,用於形容詞尾 | 燃燒 | 燃 |
午 | 十二支的第七位 | 棒槌 | 杵 |
乎 | 疑問語氣詞 | 呼叫 | 呼 |
莫 | 否定代詞 | 黃昏 | 暮 |
且 | 表示轉折 | 祖宗 | 祖 |
2) 為假借義別造新字,例如︰
例字 | 本義 | 假借義 | 為假借義而 造的後起字 |
采 | 採摘 | 色彩 | 彩 |
烏 | 烏鴉 | 感嘆詞 | 嗚 |
與 | 幫助 | ①語氣助語②連詞 | 歟 |
本有其字的假借
某些詞原先已為它造過專用字,但出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使用本字,而另找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情形是有其字的假借。例如︰
假借字 | 本義 | 假借義 | 本字 |
毋 | 「母」的變體字 | 否定助詞 | 無 |
蚤 | 一種昆蟲 | 早 | 早 |
無 | 「舞」的初文 | 沒有或亡失 | 亡 |
***********
Jiajie (假借 jiǎjiè, "borrowing; making use of") are characters that are "borrowed" to write another homophonous or near-homophonous morpheme. For example, the character 來 was originally a pictogram of a wheat plant and meant *mlək "wheat". As this was pronounced similarly to the Old Chinese word *lai "to come", 來 was also used to write this verb. Eventually the more common usage, the verb "to come", became established as the default reading of the character 來, and a new character麥 was devised for "wheat". (The modern pronunciations are lái and mài.) When a character is used as a rebus this way, it is called a jiajiezi 假借字 (lit. "loaned and borrowed character") (in Wade-Giles "chia-chie" or "chia-chieh"), translatable as "phonetic loan character" or "rebus character".
As in Egyptian hieroglyphs and Sumerian cuneiform, early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used as rebuses to express abstract meanings that were not easily depicted. Thus many characters stood for more than one word. In some cases the extended use would take over completely, and a new character would be created for the original meaning, usually by modifying the original character with a radical (determinative). For instance, 又 yòu originally meant "right hand; right" but was borrowed to write the abstract word yòu "again; moreover". In modern usage, the character 又 exclusively represents yòu "again" while 右, which adds the "mouth radical" 口 to 又, represents yòu "right". This process of graphic disambiguation is a common source of phono-semantic compound characters.
Pictograph or ideograph | Rebus word | Original word | New character for original word |
---|---|---|---|
四 | sì "four" | sì "nostrils" | 泗 (mucous; sniffle) |
枼 | yè "flat, thin" | yè "leaf" | 葉 |
北 | běi "north" | bèi "back (of the body)" | 背 |
要 | yào "to want" | yāo "waist" | 腰 |
少 | shǎo "few" | shā "sand" | 沙 and 砂 |
永 | yǒng "forever" | yǒng "swim" | 泳 |
While this word jiajie dates from the Han Dynasty, the related term tongjia (通假 tōngjiǎ "interchangeable borrowing") is first attested from the Ming Dynasty. The two terms are commonly used as synonyms, but there is a linguistic distinction betweenjiajiezi being a phonetic loan character for a word that did not originally have a character, such as using 東 "a bag tied at both ends" [1] for dōng "east", and tongjia being an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 used for an existing homophonous character, such as using 蚤 zǎo "flea" for 早 zǎo "early".
According to Bernhard Karlgren,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stumbling-block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e-Han texts is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jiajie], loan characters."[14]
星期二, 10月 06, 2015
冇無分別、有無分別
要講「無」、「冇」之別,先要弄清兩字之關係。
「無」字的音義及用法
《玉篇》:「無,不有也。」即「沒有」之義。
《廣韻》標「武夫切」、「莫胡切」,合得「mou4」音,與「毛」字粵音相同。
「無」字在粵方言中,通常只在一些既定而較古雅的詞語中用作配詞,如「無端」、「無敵」、「無法無天」、「無中生有」等。
「冇」字的音義及用法
「冇」字並未在中國傳統的字書(如《說文》、《廣雅》、《康熙字典》等)中出現,蓋此字屬後起。《漢語大字典》以此字為方言,訓「沒有」義。
至於其音,通常讀作「mou5」,與粵音「母」、「舞」同音。
「冇」字其實是方言自造字。把「有」字中間兩畫除去,以表示「沒有」的意義。
「冇」字通常在口語中出現。在粵方言口語中,要表示「沒有」去否定物件存在時,便會用「冇」字。如「冇錢」即「沒有金錢」、「冇辦法」即「沒有辦法」、「渣都冇」即「連渣滓也沒有」等。
「無」與「冇」的關係
然而,「冇」字既不見於字書,可見「冇」其實並非本字。「冇」的本字就是「無」,只是因音別義。陽平聲的「無」(mou4,「毛」)是讀書音,變調作陽上聲(mou5)則是口語,在非規範配詞時使用。
類似的變調情況,其實在中國其他方言事屬常見,且字形亦有訛變,寫作「冇」、「毛」、「冒」、「莫」等。
應以「無」代「冇」
所以,「冇」其實只是方言自造字,用作區別不同意義下的「無」字。事實上,即使用粵方言去寫作,以「無」字取代「冇」字,也不見得會構成任何理解上的問題。故此,正規寫作應以「無」為準。
「無」字的音義及用法
《玉篇》:「無,不有也。」即「沒有」之義。
《廣韻》標「武夫切」、「莫胡切」,合得「mou4」音,與「毛」字粵音相同。
「無」字在粵方言中,通常只在一些既定而較古雅的詞語中用作配詞,如「無端」、「無敵」、「無法無天」、「無中生有」等。
「冇」字的音義及用法
「冇」字並未在中國傳統的字書(如《說文》、《廣雅》、《康熙字典》等)中出現,蓋此字屬後起。《漢語大字典》以此字為方言,訓「沒有」義。
至於其音,通常讀作「mou5」,與粵音「母」、「舞」同音。
「冇」字其實是方言自造字。把「有」字中間兩畫除去,以表示「沒有」的意義。
「冇」字通常在口語中出現。在粵方言口語中,要表示「沒有」去否定物件存在時,便會用「冇」字。如「冇錢」即「沒有金錢」、「冇辦法」即「沒有辦法」、「渣都冇」即「連渣滓也沒有」等。
「無」與「冇」的關係
然而,「冇」字既不見於字書,可見「冇」其實並非本字。「冇」的本字就是「無」,只是因音別義。陽平聲的「無」(mou4,「毛」)是讀書音,變調作陽上聲(mou5)則是口語,在非規範配詞時使用。
類似的變調情況,其實在中國其他方言事屬常見,且字形亦有訛變,寫作「冇」、「毛」、「冒」、「莫」等。
應以「無」代「冇」
所以,「冇」其實只是方言自造字,用作區別不同意義下的「無」字。事實上,即使用粵方言去寫作,以「無」字取代「冇」字,也不見得會構成任何理解上的問題。故此,正規寫作應以「無」為準。
訂閱:
文章 (Atom)